德鲁克6:第六章决策的要素

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不会陷入纷繁错乱的日常事务里,做出一系列让人应接不暇的决定,而是从更高的层面来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往往只是做出高层次的少数决策。为了使决策有效,他们致力于找出情势中的常数,以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去了解事实情况、找出需要明确的要素,然后作出合乎情理、且方便执行的决策。这套流程主要有五项要素,这里先略做摘录,然后对每个要素进行梳理:

1.了解问题的性质,比如是经常性的还是偶发性的;

2.确实找出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即解决问题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3.仔细思考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以便决策更能被接受;

4.兼顾执行措施,决策本身只有能背执行才能发挥作用;

5.在执行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一、区分问题性质

一般来说,问题可以分为四类:真正经常性的问题,只在特殊情况偶然发生、但因其实质原因必然会经常性出现的问题,真正偶发的特殊问题,首次出现的经常性问题。

除了真正的偶发性问题外,其他三类都可以归为经常性问题,其背后都有着同样的规律,专门以发生的时刻、频率做了细化,是让我们更了解它们出现的各类情境。对问题性质的正确区分是决策有效的大前提,把经常视为偶发就会在不断出现的问题中焦头烂额,把偶然视为经常则属于无中生有。在我们将问题区正确地分成这两类之后,就可以对偶发问题特殊处理,对经常的问题则制定出统一的规则或政策,这样,一次决策就可以恰当处理同类的所有情况。

然而,正确区分性质也不是手到擒来的易事,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最常见的就是:把经常性问题视为一系列偶发性问题,把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而继续用旧规则处理,对问题的根本原因误判或一知半解。有效的决策者总是在碰到问题时先假定它是经常性的,同时留意偶发问题的出现,所以他们并不需要做出很多的决策,决策不断反而是疏懒和低效的反映。

二、明确问题边界

决策必须要了解解决问题的最低条件是什么,即“问题边界”。它是决策必须达成的基本目标,一项连问题边界都没有实现的决策,即使再金玉其外,也无法掩盖其低效、甚至无效的事实。

对于问题的边界条件,应当越具体越好,说明得越清楚和精细,我们就越能明确解决该问题的最低需要是什么。它可以让我们对情况的变化与决策的适用保持清醒认识,当边界条件改变,原先决策以无法满足时,便应果断抛弃;同时,它还可以让我们在一系列决策中识别出它们的危险程度,如果一项决策只有在一切顺利的时候才能勉强达成边界,出任何一点小状况就不能实现目的的,它无疑是很危险的。

三、让决策“正确”和“能被接受”

在“正确”和“让人接受”这两者中,“正确”无疑是首要且必须的。人总有着采取折中方法的倾向,就是当不明确问题真正的诱因和解决方法是什么的时候,选择一个不清不楚、却可以对问题现象可能有所改观的方法,以减少错误的风险。但其实,折中之法会让我们无法区分正确和错误的差别所在,继续地不明所以下去。

在决策具备正确性之前,考虑它最终是否会让人接受纯属浪费时间。我们一味地害怕被别人反对,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和他人靠拢,当这一想法超过对正确性的追求、成为主导,我们就不敢提出关键的结论、同样得不到有效的答案。只有在明确决策可以达成问题的边界条件,我们才去考虑是否需要作出一些妥协、让步,让决策能够更容易被接受和推行。

四、化决策为行动

如果说探寻问题的边界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那么化决策为行动就是最费时的一步。在我们决策的初始阶段,就要把它的落实纳入考虑范围内,否则,一旦最终决策很难或无法执行,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和步骤?由谁来做?行动步骤要怎么设置才能让执行者真正执行到位?

尤其第一个问题和最后一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

五、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即便前面几个步骤都做得很好,但决策的实际效果如何,只能以最终执行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和印证,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来获得对决策预期是否达成、以及后续变化需要的反馈。

任何一项决策都不可能永久有效,若不进行经常性、周期性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就会错过新发生的变化和趋势,逐渐与有效背道而驰。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鲁克6:第六章决策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