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就是私欲太重(承接上一篇)

图片发自App

私欲会遮蔽良知,而人却不可能没有欲望。我们应该将欲望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生长。


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说,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那和僵尸差不多。


问题是,我们的欲望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而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承接上一链接)

三: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玫瑰]


“好名”还有一种表现,那就是把抱怨和指责别人当成是一种生活。


王阳明有位弟子就是这样的人。


王阳明和他谈话,认为必须改掉这种毛病:


“真正的修行之道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如果一味地去指责别人,就只会看到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如果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当你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缺点时,你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吗?”


这位弟子听了这番话,露出惭愧的样子来。


王阳明知道他虽然有认识,可未必能实践,所以又叮嘱道:“你今后只要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才行。”


批评、指责、抱怨,都是我们疯狂生长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在联合作怪。


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批评、指责、抱怨他人时,就会把自己的缺点和成见掩盖起来。


我们如同在玻璃后面辨认犯罪嫌疑人,只看到别人的罪过,却看不到自己。


况且,抱怨和毫无理性地批评、指责别人,是毫无效果的。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遭受批评时,心跳会加速,然后防卫本能就会出现。为了维护面子,他必然会采取反攻的手段。


这样看来,批评和指责只能造成更多的冲突,冲突就意味着可能到来的风险。


一个基本的人性常识是:即使你的批评和指责是出于善意,但对方因为自尊受到伤害,明知道错了,也要为自己辩护,死不认错,情绪激烈时,他必会和你针锋相对。


四:“好名”还表现为抱怨和指责。[玫瑰]


人的私欲看似有六种,实际上只有两种,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关于“名”,王阳明论述得很多,而关于“利”,王阳明只有一段论述。


有弟子叹息说:“既然我们要祛除私欲,那对于财富的追求肯定是不对的了。因为古人说了,小人才经常谈利。”


王阳明正色道:“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要争取富贵?只是你争取富贵的时候要凭良知的指引,不能违背良知。你只有好好光明你的良知,才能在富贵逼人时坦然面对,不被它控制,而是要控制它。只要你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王阳明又说:“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有位弟子灵光一闪,摇头晃脑地问王阳明:“老师,那些祸根是疮,你剜了它们是好事,可剜掉的地方不是又有了新疮,这不是剜肉成疮吗?”


王阳明险些被噎了个跟头,因为这个弟子的问话太厉害了。


厚黑教主李宗吾扬扬得意地说:“王阳明的意思是,我们见了一星之火,就要把他扑灭,虽然不会有烧房子之事,请问拿什么东西来煮饭呢?换言之,即是把好货之心连根去尽,人就不会吃饭,岂不饿死吗?把好色之心连根去尽,就不会有男女居室之事,人类岂不灭绝吗?”


王阳明的那位弟子和李宗吾的看法一样,实际上,这是不懂王阳明。


王阳明的意思是,那些私欲正如我们身上的疮,它是有害的,必须要除去。剜肉补疮,不是剜肉,而是剜有病的疮。而新长出来的肉看上去是疮,但没有危害,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王阳明对这位自作聪明的弟子训斥道:“这是我为人治病的药方,能完全铲除人的病根。即使他的本领再大,十几年之后,依然用得上。如果你不用,就收起来,不要败坏我的药方。”


这位弟子发现老师发怒了,急忙道歉。


实际上,学习心学,本身就是自己领悟的问题,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五:私欲是人不能充分发挥良知的根由。[玫瑰]


私欲在王阳明看来,是人不能充分发挥良知的一个根由。


良知被种种私欲遮蔽,虽然有是非善恶之心,但因为受私欲的诱惑而无法去致良知。


长久以往,我们的智慧和道德渐渐销声匿迹,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腐烂的躯壳。


而关于生存的欲望,王阳明说得很沉重:“人生在世,可能对一切声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摆脱殆尽。但如果仍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存留在心,就不能和整个本体融合。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符合天理的表现。”


人可以没有名利之心,但不可能没有生存的欲望,蝼蚁尚且惜命。所以谁能真的看淡生死,谁就真的成为圣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就是私欲太重(承接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