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的沉思

    “滴,滴,滴······”最近一到放学时间很多家长跟我一样,被微信群消息轰炸。虽说这说法有点夸张,但这现象着实让家长朋友们头疼。一些家长还在群里附和几声,对老师一天的辛苦表示高度赞扬,这也无可厚非,一个班级几十个熊孩子确实够累;绝大部分家长只是简言之“收到”,草草两字既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其实也看得出很多家长挺无奈的。

    作为社交工具的微信如今也被老师们用作提交作业的平台,让学生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卡交作业。家长在微信群里用“打卡阅读”记录孩子读书进展情况,无形中对孩子阅读产生了一种压力,孩子为了让家长看到每天推进的速度,就不会把阅读效果放在第一位,而去一味地追求阅读速度,这种本木倒置的做法最终只能让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洋洋,别玩了,快来学习打卡”这几乎是我每天下班回去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而孩子刚开始还挺乐意的,积极配合,我们俩每天还能愉快的完成任务。可是才坚持了两天,我再怎么叫她都没有回应,于是我会每个屋子找,出现在我眼前的是她坐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玩她平时不爱玩的玩具。当这一幕出现在眼前时,脑子里不停的冒出“打卡”二字,于是我便吼起来,有时她会被我不经意的出现吓到,有时看到我面目狰狞的面孔不屑一顾,继续她的活动,当然,不到我动手的时候她是不会理睬的。于是,我又开始哄,好一阵才能把她请到指定地方开始阅读打卡。原本就不爱看书,为了打卡,随手拿起一本书走马观花的翻一遍,抬头望着我:“妈妈,你拍好了吗?”“妈妈,我看完了,我看看你拍的怎么样好吗?”我不知道家长们对孩子这样的行为你们会怎么处理,而我陷入了沉思。

    一个群里几十个学生,即便每人每天发一条阅读打卡,这对老师而言都是庞大的工作量,而且还都占用的是老师课后的时间。我要是老师,这么多消息,肯定看不过来。对于老师是否会检查所有孩子的微信,我也并不能肯定,更何况还要登记,点评。微信打卡有利有弊,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督促孩子每天阅读和学习,不提交阅读学习打卡,老师一眼就能看到,虽说没有强制,客观上也有压力和面子问题,家长朋友也会拿自己的孩子去做对比。更何况孩子们还盼着早点完成任务得到老师的奖励和表扬呢。但是时间长了,孩子虽然习惯了每天按时打卡完成任务,但也不好判断效果如何。

    此外,学习打卡的模式启动,群里也看到少数家长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配合,也不善于学习,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东西,孩子学很久都学不会,而有些孩子却能很好很快的完成任务,甚至还能超前学习。这无形中给各位家长增加了许多压力。“我的孩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你们家的怎么那么聪明?”“***的表现真棒”我不知道这样的话家长朋友听了会怎么想?家庭教育,生长环境以及孩子的智力发育早晚,这些都会让孩子有差异的。我女儿,四岁半,我在群里打卡,把她刚学会的10以内加减法发到群里,就有家长问我是怎么教的?也有家长就说我家的数都不会数,她就会加减法了。当然,我把这个发到群里也会有一点点小小的骄傲藏在里面的,但是,你们可知道,我也有同样的烦恼,孩子记忆力一般,不喜欢的书不看,专注力很差······群内打卡后,人人自危!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问题。因为家长工作的原因,同一个班里学生提交微信作业时间也差异很大,这既会延长老师的工作时间,也会推迟孩子的休息时间。比如家长在晚上9点半提交了孩子的打卡记录,这样便能让孩子早点休息,但有人工作忙等原因,仍会有家长晚上10点左右甚至更晚才会打卡,其实这样既不能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也会让忙于工作和家务的家长朋友心力交瘁。有时候就为了完成一种形式而完成任务。

    阅读、学习是非常小我的事,不能吃“大锅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给孩子做出榜样,与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果家长放下身段与孩子一起做“运动员”而不是做“裁判员”,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家长与孩子在共同阅读中,一起体会“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寂寞,感受“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的绝望,分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快乐,一起解读邯郸学步之愚笨、刮骨疗伤之豪壮、黛玉葬花之凄美,在阅读中陪伴孩子成长。无数事实证明,一个爱好阅读的家长也一定是深受孩子尊敬的家长,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如做名句摘抄、写读书笔记等。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和阅读的快乐,这比“打卡阅读”更能激励孩子,也更受孩子欢迎。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打卡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