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大成《论语通读》15

子曰:“禘(t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子说:(鲁国搞的)禘祭之礼啊,它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打算再看下去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有人问有关禘祭之礼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万邦,就像把东西放在这里看一样清楚吧。边说边用手指着掌心。

孔子对鲁国办禘祭大典很不满,因为不讲规矩。对自己无奈的事,不作评价言论,故而说不知道。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祖先,就要像祖先在场一样;祭祀天地神灵,就要像天地神灵在场一样。孔子说:如果我没有亲自参与祭祀,不如不行祭礼。孔子始终强调的是祭祀的“诚意”。强调祭祀的“诚意”,也就是通过礼仪制度来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培养君子人格,进而推广到君臣之间的秩序、民众慎终追远的态度,也包括不违背天道人伦的内心信仰。孔子在不断强调礼仪的内在作用,用周礼来培养社会的秩序和个人的情感,塑造理想的人格。行礼如仪在孔子看来,必须是真诚地发自内心,而不是做给外人看的。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以诚待人,又何必假惺惺地言不由衷呢?

现代的人讲究高情商,在处事上的圆滑。为不喜欢但是我要伪装,不得罪你。在必要的时候,如果有利用的价值,还要违心的阿谀逢迎。人情事故要比之前来的复杂,基本判断真诚的方法,只能细节疏忽处见真心。

王孙贾(gǔ)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房屋西南方位的奥神,宁可讨好灶君司命,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道:根本没有这回事,如果得罪了上天,没有哪个地方是可以祷告祈求的。孔子的态度很坚决,绝不会做违背天理人道的事情。这里是对君子气节的坚守,如果要谋取作为,绝不走旁门左道。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代的礼制文化继承和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经验和成果,多么丰富华美盛大啊!我尊从周代文化。对周代礼乐制度文化的热爱,孔子可谓是深入骨髓;但他对于文化的接受并非一味地复古,而是改良主义的继承和革新。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向人请教。有人就说了:“谁说那个鄹邑大夫的儿子熟知礼节?进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向人打听。”孔子听人说了这个话,回答说:“这正是因为知礼节呀。”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非要射穿靶子才算好,因为每个人的力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矩。仪式上射中就行了,不必穿透,不在于力量大小,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准头,这就跟武侠小说里讲的高手比试武功“点到即止”一样。

孔子讲的祭神,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除了确有信仰其它很少见。可以把其中的虔诚用在个人坚守的原则上。由此也能厘清哪些是可以深交的人,指导具体做事上上的大是大非观。不强迫自己做亵渎三观的事,志向不同的人。形式主义的事情少做,遵从内心的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靳大成《论语通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