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何其多

初读《愚人颂》时颇有点费解,作者对愚人既有批评又有赞美,让人难以识别他的真正意图。从他调侃的口气来看,讽刺的成分似乎多一点。

带着疑惑去前言中寻找答案,那是伊拉斯谟写给友人莫尔的信。他在信中说,曾经有人写假颂词歌颂暴虐的君王,也有人歌颂苍蝇、蚊子、疟疾等,因而他要效仿这样的文体,歌颂愚人。苍蝇、蚊子本是不好的东西,便觉得歌颂是假,讽刺是真。

虽然有点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但还是会被他的反复无常弄得一头雾水。愚人时而好,时而又不好。他们简单快乐,顺应自然,但又懒惰、贪婪、缺少耻感。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个不好越来越多,才让人确信是以批评为主。

作者并非直接批评,而是假愚神之口。愚神亦称愚夫人,她出生于乌有之乡福岛,岛上只有好花良木而无杂草。她有一帮名为自负、谄媚、健忘、懒散之类的随从,他们和愚神一起为人类带来快乐。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愚神给他加添一点愚蠢,他便会忘掉烦恼振作起来。在与人相处时,愚神让人们存着点幻想,说着点恭维话,对缺点视而不见,如此才有融洽的关系。

可是,愚神也会让人忘掉他做的恶。那些用金钱买来赞歌的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是拜愚神之赐。愚神惠顾的是全人类,它不仅包含简单、知足的人,也包含贪婪、好色、虚伪与一切邪恶之人。

因为愚蠢,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因为健忘,而容易抚平痛与伤。愚神说,羞耻、不名誉、责备、侮辱等,只有当你意识到它们时,才会感到受损害,否则就不会。

愚神不愚,她其实是一个俯视人间、洞悉人性的智者。她说,愚人只去崇拜偶像,却不去敬仰它们所体现的神性。还说,如果女人知道婚姻的种种不幸,大概就不会再想嫁人了。

闪光的句子很多,但这既然是一本讽喻之书,批评才是作者的利器。他在借愚夫人之口批评了人性的弱点与不同行业的人之后,终于把矛头指向了教会,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君王、教皇、红衣主教、修道士等,都成了他讥讽的对象。

此时的伊拉斯谟似乎摘下了愚夫人的面具,不再拐弯抹角了。当批评变得淋漓尽致时,不仅作者进入了写作的佳境,读者也进入了阅读的佳境。直白的表达,已无需让人再费思量了。

他用的象征手法多好啊,君王的手杖象征着正义与一颗不受腐蚀的心,主教的手杖则象征着需要照料上帝委托给他们的羊群。可事实完全相反,君王受欲望驱使,主教则把心思放在掌管钱财上。

这样的对比既富文采,又富正义感。作者在批评错误的同时,也确立了好的让人可以效仿的行为模式与道德观。他如是告诫君王:

一旦掌握政权,就必须献身于公共事务而不是私事,同时要考虑的也只是人民的福利。他不能些许偏离自己所颁布、树立的各种法规,并必须亲自保证每个官员和行政人员正直廉洁。所有的眼睛都盯在他一个人身上,他可以成为人们据以辨向航行的星座,只要他的人格完美无暇,成为人类的救星。

如果说前面那些经典的话语像水面上的光点,那么这些则像一束光带了。

内心的混沌也因此被照亮,在返回阅读时,那些不懂的地方渐渐明白了。曾经以为的反复无常,原来是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具备不同的含义。

比如“贤人”,有时是指受理智支配、冷漠无情的人,有时是指正直、敢说真话的人。如文中所言,有些话由贤人说出就会丢掉性命,由小丑说出就会没事。这也正是作者借愚夫人之口,以戏谑的方式进行讽喻的原因。

另外一个关于贤人的例子则道出了一个真理。这个人说,世上所有的事情都像赛利纳斯盒(外面是半人半兽像,里面是珍贵的药品)一样具备正反两面,如果君王被欲望操纵,那他就是奴隶;如果一个人出身高贵却没有美德,那他就是贱货。

因为美德是高贵的唯一源泉。

多好的一句话,在16世纪初期,作者便能打破阶级、财富的划分,把具备美德的人视为最高贵的人,这不仅是思想进步的体现,也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想起之前读过的几个作家,他们大都对德行有很高的要求。当他们在作品中树立美好德行的典范时,他们便是最高贵的人。而嘲讽一切丑恶与弊端的伊拉斯谟,更是一个勇敢的卫士。

讽喻文如同说真话的贤人一样,是不受欢迎的。伊拉斯谟在文中提到一个叫莫摩斯的讽喻之神,因为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诸神的不足,而被赶到人间。可是人间谄媚盛行,也无他的立足之地。

愚人何其多,你我皆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愚人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