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鞋子改变了孩子的习惯:物质奖励有没有用,关键看你怎么做

文|桑奂奂

一双鞋子改变了孩子的习惯

小王是一个15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从来不会和父母主动沟通,特别是和爸爸之间,即使爸爸主动和他沟通,他也是兴致恹恹。

和很多孩子一样,平时寄宿在学校,周一早上要早起到学校,每周一早上家里都会因起床问题争吵,对于学习的态度也不慎积极。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最近孩子的习惯慢慢有所改变,起因只是一双鞋子。

上周五下午,爸爸接小王回家,路上的时候,小王对爸爸说裤子短了,要买两条新裤子。爸爸看了一眼说“嗯,确实是的,周末爸妈带你去买两条新裤子”。

这个时候,小王表现的很开心,并没有继续和爸爸说裤子的事情,而是爸爸聊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包括学校里发生的事,新课程的情况等。

小王说:“我还想要一双新运动鞋,某品牌有一款很不错”。

爸爸说:“鞋子还能穿吧,而且家里还有很多双,这不是必须的,为什么还要买?”

小王听完爸爸的话,只说了句“真扫兴”!然后一路上再也没有说任何话。

爸爸也许觉得自己的有所欠缺,不应该一下子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但是又觉得不是必须的东西不应该给孩子买,一次之后就会有很多次,这个“度”也很难把握,回家后立即给我们打电话进行咨询。

其实,这件事情,孩子的心里想法很简单,他肯定是十分想要那双鞋子的,但是他最初时候没有表明自己的想法,或许是出于两种担心:

第一,他担心爸爸不同意,会被拒绝;

第二,他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是不是允许额外的买一双鞋子。

出于以上两种担心,以及自己又十分想要那双鞋子,他心里也在挣扎。

其实,爸爸可以把孩子想要鞋子的这种被动需求,变为主动的奖励,也就是说,买鞋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但这个需求变为一种奖励给孩子。

化被动为主动,最大的一点,除了物质本身外,孩子还有一种精神满足。

爸爸接下来的一周,仔细的记录了孩子很多积极行为,并且在周末的时候买了孩子想要的那双鞋子,并且没有告诉孩子,孩子回到家发现了惊喜。

除了买了鞋子外,爸爸还写了一张卡片放在盒子里,告诉孩子奖励他的原因,以及表达自己对他的爱。

一周后,爸爸给我们打电话,说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孩子看到鞋子后,立即跑过去跟他说“谢谢爸爸”,并且还和爸爸聊了很多。

要知道,平时孩子连话都不怎么和他说,更别说这么直白的表达自己的开心和想法。

更让爸爸意外的是,孩子的习惯变了很多,周一早上自己早早起床收拾好,这是从孩子住宿以来,第一次没有争吵的周一早上。

除此之外,孩子的学习态度也认真了很多。

爸爸也没有想到,一双鞋子就让孩子改变了这么多。其实让孩子改变的,不仅仅是鞋子,还有他给孩子买这双鞋子的方式。

物质奖励并没有那么可怕

很多家长如这位爸爸最初的心理,认为不该给孩子任何额外的物质奖励,即使是孩子想买的东西,也一定是必须品。

很多父母认为,物质奖励,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孩子的成绩一直不上不下、不愠不火,盯着学习也没有任何用,孩子完全没有学习的激情,于是她想着用物质来激励。

她告诉孩子:”如果你这次期末考试能前进十名,我就给你买你最想要的山地车。“

孩子一听,两眼放光,考试果然前进了十名,她也兑现了承诺。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为了能够保证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激情,保持成绩上升,她又接连不断的给孩子买了游戏机、ipad、新款手机等。她想中断有些过的物质激励,但是又担心孩子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左右为难。

相信这位妈妈遇到的物质激励状态,是很多家长担心出现的问题,虽然一时有了作用,但最终却是适得其反,物质奖励最终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

物质奖励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内驱力是推动主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驱动力,它更偏向于心理内部的满足。

这位妈妈通过物质激励孩子学习,造成孩子每一次考试都是为了外部的物质奖励,并非内心的满足。

这种物质奖励,准确来说应该说是物质激励,只是单纯的利用物质”诱导“孩子去做一件事,比如说学习。

另外,随着孩子获得的物质越来越多,每次获得的愉悦感会越来越少,这种像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

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格森所说:“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

这种情况下,一般的物质已经无法激励孩子继续去做一件事,家长需要付出的成本也越来越大。

所以,问题真的出现在”物质奖励“上吗?

并不是,物质奖励没有那么可怕,为了唤醒孩子内心的驱动力,有时候需要外部的刺激,真正的问题是家长没有做到唤醒孩子内心的驱动力,手段太过于”简单粗暴“。


物质奖励改怎么做?

既然在有的时候,物质奖励是必要的,家长又该如何把握住物质奖励的”度“呢?

第一,先发现孩子的积极行为。

注意,我们所说的是”物质奖励“,并非”物质激励“。

既然是奖励,前提是有所积极行为、优秀表现,这种奖励是对孩子行为的认可,让他从内而外得到一种满足。

正如在企业中,你表现一般,未做出实际业绩,未对公司有突出贡献,公司不会无缘无故为了刺激你,让你做出业绩而进行奖励。当你业绩突出时,公司才会给你额外奖励。

第二,口头鼓励,要随口说出。

中国人很含蓄,越是亲密的关系,往往越不善于表达,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欠缺。

为了孩子能够获得心理的满足,对于孩子积极行为的肯定,孩子出现消极态度时,给予及时的鼓励,让孩子从心理感受到你在关心他。

第三,给予物质奖励,要出其不意。

设想一下,你的爱人提前跟你说,给你买了一件礼物,或者对方不提前告诉你,而是回到家后自己突然发现的,相信后者带来的惊喜和心理满足更大。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提前已知的激励,和意外的惊喜,总是后者更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且外部的物质刺激了孩子内心的驱动力。

第四,奖励的东西是孩子喜欢的。

父母不可想当然的给予孩子奖励,觉得”他应该喜欢“、”这个对他有用“,这种奖励与很多“这是对你好”有异曲同工之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孩子说喜欢某品牌的一款鞋子,就买那一款,他才能感觉到你是真正在乎并尊重了他的想法。

正如那位爸爸,看似只是给孩子买了一双鞋子,却让孩子感受到了爸爸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心理得到了满足,做事也有了内驱力。

对于爸爸来说,他没有提前拿我给你买这双鞋子,你成绩要前进多少名、周一早上要几点起床来作为”引诱手段“,而是将物质奖励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后来也不会有文中那位妈妈的困扰,而且爸爸也做到了物质奖励升级到精神嘉奖。

物质奖励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该如何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双鞋子改变了孩子的习惯:物质奖励有没有用,关键看你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