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好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父母(作者:么利华 ,转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中原焦点团队网初29期王旭坚持打卡第116天

一次咨询的时间安排在了中午,来访者见我的第一句话:老师你吃了吗?

看似日常问候,咨询中也许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那一刻,反移情告诉我,来访者在照顾我,我想在她几乎无意识的照顾下,有着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的责备或愤怒。

原来这是一个从小几乎没有被当作孩子对待、一直处在成人位置的人。

这在物质不丰富,父母忙于生计奔波,且育有多子女的一代也许是常见的。然而,无论是多子女还是独生,孩子和父母的身份是要清晰的。

孩子要先成为一个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大人。

因为让孩子拥有不错位的爱,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1.请允许孩子做自己

一位来访说,这么大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总是想着别人会怎么想。

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正常的,现在才知道这有多可悲。

仅有的几次被问及自己的需求和看法,自己则回应都行。

哪怕买菜,都要打电话问一下买什么。满市场的蔬果,自己要拿些什么回家,自己是“不知道”的。

当然,“不知道”也许是她的习惯,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她“知道”。

她陷入矛盾中,没了别人的指令,不安,可处处依循,不快乐。好纠结。

翻开她的成长。爸爸是家中的山大王、是晴雨表,妈妈事事顺从,妹妹性格倔强,是家里唯一和爸爸对着干的人。作为家中老大,她演绎着复杂的角色。

她是家里最懂事的,面对父母冲突和爸爸失控的愤怒,是把自己藏起来,然后安慰妈妈,按住妹妹的那个人。

她不知道,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在全然地照顾和考虑他人的过程中,没了自己。

当然,经由这样环境、背景成长的她,成长轨迹是很容易被推测的,长大后,她是团队中的老好人,啥事找她帮忙,她都尽力,且看起来大度、包容,无怨言。

而当尽力照顾好每个人后,她却常成为团队中最易被忽略的那个,寂寂无名是她的代言。

她没有声音,别人的声音就是她的声音。

终有一天,她病倒了,那时,她才送走长病近十年的爸爸,又接续照顾起生病的妈妈。

而妹妹远嫁国外多年。她一个人扛起原生家庭的所有,面临工作的繁重,还要照顾自己的家,自己的娃。

此刻,她意识到好像是哪儿出了问题。

此刻,也许你已看出端倪,她在哪儿?

她在生病。

病了,她才意识到她还有她自己需要被照顾、体贴和感受。

而此时,她已近50岁。她几乎用了半生的时间,照顾一个家庭。安抚爸爸,感受妈妈,保护妹妹。

现在是她照顾自己的时候了。

也许在她不快乐,意识到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想到了自己。允许自己在孩子的位置上待着了。

她想要快乐、想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她要知道自己是谁。

她要知道自己的存在 ,自己内在的真实。

半生的时间,一场重病,令她停下来,从照顾他人的位置到了被照顾的位置。

换句话说,她回到了孩子位置上。

一个人不管生理年龄多大,内在作为孩子被看到、被照顾、被爱的需求都在那里。只有先成为一个孩子,才不会在生理长成成人后再无意识退回孩子。

而这个前提是父母能站稳自己的位置。

2.父母要站稳自己的位置

网上很多段子讲90后当妈的怪相:孩子上学时间到了,妈妈还没睡醒;孩子早上没饭,没睡醒的妈妈告诉孩子桌上有零钱,自己出去吃......

当然,当妈只是一个符号,当爸也一样。

令人哭笑不得的画面讲的是现实层面孩子对父母的照顾。

实际上,能这样做父母的,也往往在家庭发生冲突时,不自觉地把冲突和矛盾转嫁孩子,或者将孩子一起卷入冲突,或是拉孩子站队的。

本应是孩子背后的支撑、在代际线上的父母,却常常不在父母的位置上。

如此,最忠诚于家庭,忠诚于父母的孩子就会无意识、被迫上升到代际线上照顾父母,形成错位的关系和爱。

造就隐匿地照顾着父母而不自知的“小大人”。

不管名义上父母生理年龄有多大,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喊得有多响,其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识所在是代际线上还是线下,将成为孩子接下来的命运和选择。

当孩子被迫上升到代际线上,也许终其一生都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照顾他人,因为潜意识会自动将照顾他人识别为照顾父母。

有的甚至终其一生找不到自己的位子。当自己都被自己忽略时,被他人、被团队忽略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不仅如此,失了自己的人还极易为外人、外事、外物所影响。

一个来访和我描述,作为业内小有名气的专家,他经常受邀指导工作。

一次他被一权威长者夸赞专业。然而此后的几天他竟接连在指导中出状况。

他讲到权威长者的夸赞给了他压力。他不知接下来如何是好。

一个座上宾的专家如此在意自己是否是对方期待的样子、不自觉地照顾着对方的感受。

咨询中,他看到了母亲体弱,生完不久他就被送往奶奶家。在那个大家族中,讨巧、可爱是他生存之本。他常被带到不同的亲戚家留宿,得到很多人的照顾。

没人知道,作为一个孩童多么渴望秩序与稳定,多么渴望妈妈的陪伴。

在他的认知里,都是自己不好,妈妈才把他送走,都是自己不好,大家才把他转来转去。

于是想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自觉地照顾他人,让自己被喜欢成为他的无意识选择。

经由这样长大的他,所有的关注都在别人那里。希望得到别人的好评价,而在得到好的评价后又会惶恐,担心此后做得不够好而不再拥有好评价。

连别人对他的表扬,他也要照顾!

一个处处照顾父母的孩子,是无法待在孩子位置上的。

而令一个孩子处处照顾父母,也许就有着在他是孩子的时候不在孩子位置上的童年,那时,有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妈妈。

因为家庭里最忠实于父母的是孩子。

因此,虽然长大成人,他依然无觉知地将自己放在一个被外人外物所左右的环境里,渴望着来自“父母、权威”的目光与肯定。

所以,只有父母站稳自己的位子,孩子才能全然的做自己,从和父母的关系中抽离出来,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外面的世界。

3.孩子只有先成为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

一个女孩出生前失去了4岁大的哥哥。这对整个家庭都是灾难性的,妈妈恐惧加身多年。后来有了这个女孩。

女孩虽不知此前发生了什么,但空气中焦虑、不安,她有嗅到。

女孩格外的懂事,经常不自觉地照顾、回应妈妈的敏感、恐惧。当长大以后,女孩也敏感、恐惧,且经常在人际中窒息于被遗忘和忽略。

女孩儿时的懂事和长大后的求关注形成鲜明对比。

当一个孩童经常在代际线上照顾焦虑、恐惧的成人。作为孩童内心被照顾,被疼爱,被关注,被看到的渴望、感受、需求会被隐藏、埋葬。

而隐藏,埋葬并不是真的不存在,只是以为的不存在。当长大以后,被藏起来的部分会像待哺的孩子,成为深不见底的黑洞,耗尽一个人的所有,成为关系中的浩劫。

小时有多小大人,长大也许就有多不懂事,多怕在关系中失去。

成长是有痕迹的。

不在孩子位置上长大,今后不管生理年龄有多大,都会在成人后随时把自己带回童年。

带着内心深不见底的匮乏做了父母,会成为“孩童”父母。

一个“孩童”父母是没有办法给到下一代内心足够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与爱的。

说到这,我想你已经猜到了结果:是的,这个女孩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所以啊,只有成人站稳成人的位置,孩子安心地做孩子。等他们长大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

亲爱的父母们,作为成人,不管童年经历了什么,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进行自我成长。

让自己站稳成人的位置。

我想,每一个孩子在人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和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好好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父母(作者:么利华 ,转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