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帮助ta,却不知道怎么做——共情,学会给ta真正想要的

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朋友心情不好来找你聊天,你搜肠刮肚了半晌,也只能说出来一句“别生气了/别伤心了”。或者balabala说一堆建议,对方却好像心不在焉,也并没有心情变好的迹象。

有时候不仅没有帮助朋友心情变好,反而会认为自己不擅长应对这种状况,开始恐惧类似的情况——一旦发现朋友有心情不好的迹象,就会坐立不安。

但是当我们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会忽然发现,好像别人的关心和建议,也没办法帮助我们脱离不好的情绪。

这是为什么?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当在关心他人的时候,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

1、你想开点吧,你比那些很惨很惨的人好太多了。

2、我觉得你可以这么做,再这么做。

这两种方式之所以没办法帮助处于不好情绪的人,是因为它们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用通俗的话来说,也叫做“换位思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具备同理心,意味着他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感知他人的心情,知道他人想什么,需要什么,从而给予对方正确的反馈,就会被人认为是“情商高”,“好相处”的人。

人们总是说,智商和情商是天生的,事实上它们都是可以后天通过练习成长的,智商就像是一个发动机,不断地使用和修缮才能够足够润滑。而情商,更像是一种技巧,可以通过学习慢慢掌握的一种技巧。

同理心之所以会和情商产生联系,是由于它会设身处地的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对方真正的需要,从而采取一种令对方舒适的,可以传达给对方的方式关心或帮助他人。

而缺乏同理心,即使真正的想要关心他人,也会由于错误的关心方式而好心却遭人嫌弃。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同理心,或者说“共情能力”呢?

《非暴力沟通》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全神贯注的倾听对方话语中体现出来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01

观察(客观发生了什么)

感受(主观是什么感觉)

人们可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是他们很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要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然后表达出我们的理解。当我们的反馈还不到位,对方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从而帮助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深入了解自己。

我们一般会犯的错误是过度的表达自己,给予对方建议。这时候让我们放下已有的判断和想法,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不过为了更好地交流,从结果上来看更好地帮助对方走出情绪的困扰,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大部分人的倾诉希望得到的都是这个,然而总是得到安慰和建议),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他可能会觉得不太舒服。在安慰他人或提出建议之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

02

需要(ta需要什么)

请求(ta的需要隐含了ta什么请求)

首先,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急于采取情况会让我们无法充分体会对方的情况。

其次,不管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请求和需要。

关于上面这句话,我们要牢记一件事情:无论对方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对方的话中寻找线索,但是不要关心对方对我们的看法,而是注意他们的需要。

例如:

a: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来不好好听

b:你生我的气吗?(这么说意味着a生气由于b,为了避免责备自己,了解a此刻的状态,建议b采用:你不高兴,因为你需要...)

b:你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我不理解你?(现在b关心的是a的想法而不是需要,如果b注意的是a的需要而不是对b 的看法,他将会发现a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被得到满足)

b: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现在b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a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一般来说,一个人说话有明显地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正确接受到对方的情绪并帮助其释放是增进两个人感情的好方法,对方很悲伤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助其释放情绪,对方快乐的时候,就要接受其快乐的信号。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一般来说他会觉得很惬意。

在谈话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通常表达的感受只是冰山一角,很多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探究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要去鼓励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一直抱出关注,知道他充分表达出相关的感受。当一个人觉得别人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会变得轻松,最为明显的标志可能是:停止了谈话。

如果你开始使用这个简单的小技巧,你会发现人们变得愿意和你聊天了,因为他们能够在与你的交流中得到情绪的释放。

希望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够被珍惜,也获得他人的爱与关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想帮助ta,却不知道怎么做——共情,学会给ta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