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 看人生

图片发自App


文~林柯榕树下~原创

或许源于自我比较喜好田园生活,所以,对《边城》这部田园牧歌式的小说产生了好感。想要了解小说中的自然风景与独特的风土人情,也从中领受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小说, 远离尘世的边城虽然与陶渊明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实际上却迥然不同。桃花源一看就是个虚构的地方,只不过是捕鱼人偶然间遇到了,说不清道不明它的具体位置,后来再去寻找也了无踪迹。但是边城不一样,它其中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桥都有实际的地理根据。

女主角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渡口的老船夫,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而翠翠终日陪伴着爷爷撑渡船,生活平淡如水,生命在这里好像都静止了。作者将翠翠描写得如同一只小动物,她从来不发愁,也从来不生气。这是缘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奇怪看法,他觉得人如果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德,就必须保留动物的原始天性。作者沈从文在翠翠这个小女孩的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她简直就是集天地之精华、被山间的清风雨露孕育出来的一只小灵兽,无忧无虑、快乐无比。

沈从文的小说中充满了民族风情,他笔下的爱情当然也有着少数民族的淳朴与自然。天保和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最终决定要用唱山歌的方式来公平竞争,但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却让几个年轻人纯美的爱情走向悲剧——哥哥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竞争对手所以负气乘船远行,结果不幸被淹死,弟弟虽然深爱翠翠,但是在误会和自责中乘船离家出走。最终,爷爷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含恨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个人在码头痴痴守候。故事虽然是悲剧,但是沈从文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都融汇在其中,他曾经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想建造一座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又匀称……这是我的理想建筑,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中除了清新和朴实之外,也有热情和悲痛。沈从文是地地道道的军人出身,14岁就已经加入军队,随军去过湖南、四川和贵州等许多地方。他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自己在一个叫怀化的镇子上亲眼看过700人被杀。沈从文的成长环境中根本没有善良和美好,反而是血淋淋的残暴。他曾经回忆说,看过了太多了人头落地,他对于爱和恨有了非常不一样的理解和体悟。

在这样残忍和绝望的环境中生活,有的人会变得麻木,有的人会变得残忍,但是沈从文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他变得特别善感,特别渴望人间的温情与美好,哪怕对于一丁点儿的美好都倍加呵护、万分珍惜。他亲眼所见的明明是腥风血雨,但笔下所写的世界却极为安详平静。沈从文并不是在刻意掩饰,也并非和陶渊明一样为了逃避现实而虚构了一个精神家园。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小城茶峒拥有一片小小的安宁,除了战火尚未绵延到此的侥幸,更有沈从文本人对美好的珍惜与呵护。在自传里,沈从文曾经透露过写作《边城》的初衷:我并不是想带领读者们去桃花源旅行,而是想借一个小城中几个凡夫俗子身上发生的故事和他们平常的喜怒哀乐,为“爱”字作一次诠释。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通常对这句话有误解,其实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和那个草做的狗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它并没有对一部分人或事特别好,也没有对另一部分人或事特别坏。而《边城》最深层的寓意就在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理念,它所表现出的蒙昧与集体无意识才是宇宙间人类最真实、最本源的生存状态。对“天”的深刻认识与守护,正是沈从文小说中最有魅力、最深刻的地方。

“天”并不等同于命运,它不讲究善恶相报,它既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恶意的,而是无意的,它主宰万物,高于众生,掌管一切却不理会人间的任何请求——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最本源的状态。如果要说沈从文真正的精神家园所在,可能并不是他笔下那座山清水秀的边城,而是这一片对待万事万物都没有任何差别的、自然而然的“天”——这是沈从文清澈朴素语言风格的来源,更是他冲淡自然的人生态度的根源。

很少有什么小说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一个反面角色,但是《边城》做到了,它里面的每一个都是好人。这也正是我所看到并希望的人生,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单纯的真善美,仅此而已,就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边城》 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