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赵健领读小书单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应该是全球所有的戏剧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但是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我问了身边的好几个朋友,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但要仔细想想,还真说不出来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分享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雷特》。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先生对这句话的翻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此时的哈姆雷特,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被叔父杀死的,所以他不得不做一个选择,要不要去复仇。

所以这句话,在本质上,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事。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选择,午饭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与什么人恋爱成家,在哪里买房子……我们现在过的生活,就是一次次选择的结果。所以生存还是毁灭,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到最后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如果我们阅读历史,会发现,不光是人,很多历史的走向其实就源于一次次的选择所导致的。比如当我们阅读唐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追问一下,是哪一次选择,导致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呢?是不是李林甫独揽朝纲的那一刻起,玄宗皇帝李隆基在个人享乐和朝政之间,选择了个人享乐而怠于朝政,导致了大唐帝国开始出现了倾覆的危险?又或者是从安禄山势力崛起的那一刻起,玄宗李隆基在放任他和约束他之间,选择了给予安禄山权力和荣宠,而导致了帝国的悲剧?再或者是从杨国忠擅权乱政的那一刻起,李隆基选择了与杨贵妃纸醉金迷,导致了唐朝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说的每一个选择的时刻,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只要唐玄宗李隆基能够在当时的每个选择上保持清醒,在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他到最后就不会被迫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极端选择,更不会最终陷入要江山还是要美人的人生困境。

做选择其实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以至于现代人还发明了一个概念叫选择困难症。为什么选择如此困难呢?因为要面对未知。我们没有底气认为自己做的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害怕承担风险。所以对于性格忧郁的哈姆雷特王子而言,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面临要独立做选择的时候,因此他的内心无比的纠结。而这种选择的困境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都能看到,比如莎士比亚的另一部戏剧里,麦克白的选择困境是,该听从妻子的话刺杀邓肯国王,还是听从自己的良心放过他?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选择困境是,该嫁给柯林斯先生,还是达西先生?

正是因为人们做选择很困难,所以才诞生了很多服务产品。你不知道选择读什么书,不知道看什么电影,不知道哪家餐厅好吃,就会打开网站看一看,这些基于大数据的算法会帮你做出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且这种趋势已经愈演愈烈,也许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工智能会帮你选择读什么专业、帮你选择找恋爱对象、帮你选择找工作、帮你处理人际关系,而人类也会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来做决定。所以到了那个时候,哈姆雷特就该掏出手机,问一下,我到底该生存还是毁灭?到那个时候,贾宝玉也应该拿出智能手机,问一问他是该选择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这里说得有点夸张,但我觉得这正是戏剧有趣的地方。因为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认真面对这句话的时候,生存还是毁灭,我们还是需要尝试着从戏剧的视角去审视。

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个戏剧学的方法,那就是我们品读戏剧的台词,一般会有三种视角,第一叫观众视角,第二是演员视角,第三是哲学视角,我们分别从这三个层面来探讨下。

第一个层面就是观众视角。对于一场戏的观众而言,最感兴趣的还是剧情的发展。此时的剧情发展是这样的,哈姆雷特的叔父娶了自己的母亲,而哈姆雷特刚刚确认了正是自己的叔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在说出这一句台词之前,他正看到叔父跪下来独自向上帝忏悔。这时候观众最关心的就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会不会去复仇,他会不会杀死自己的叔父?

第二个层面是演员视角,这就是说演员在拿到剧本后该思考如何塑造角色,这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哈姆雷特要不要自杀。因为从前面的剧情我们已经知道,哈姆雷特是一个特别懦弱、忧郁、优柔寡断的人,有很多次复仇的机会都摆在他的面前,但他都没有抓住。当这一切厄运突然到来,他无法面对,不知道何去何从,他想结束这一切,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点上,我们会发现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性格很不一样,哈姆雷特是典型的读书人性格,忧郁彷徨,但是堂吉诃德会恰恰相反,他会骑在瘦弱的战马上,举起生锈的长矛,冲进王宫,面对着门口的锈迹斑斑的狮子进行宣誓。所以我觉得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我们内心中两个极端的维度,一个是理想主义者,另一个是悲观主义者。这两种性格,你更倾向于哪一个呢?

最后一个视角,是哲学视角。

从哲学角度而言,这句话显得很复杂,因为“存在”是一个很终极的哲学命题,是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问题,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思考过,但却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因为此刻的哈姆雷特,突然得知了父亲的死讯,而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也是生死未卜。在心理学上,会认为父母是挡在死亡面前的最后一道屏障,我们一开始对于生命的概念可能都是模糊的,但当亲人突然离开的时候,才会真正感觉到死亡的逼近。

正因为如此,那些伟大的哲学家都经历过生死考验。比如中国的哲学家王阳明,他历经生死磨难,从恐怖的监狱里活了下来,从锦衣卫的追杀里活了下来,从武夷山的虎口活了下来,从龙场的恶劣环境里活了下来,经此磨难才能体会到生存和毁灭的震撼。

所以我记得在刘慈欣的《三体》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

因此,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为什么能传播得如此广,因为这句话触及了全人类内心最深处共同困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也正因为没有答案才会引发无数代人的思考,有时候,问题本身比答案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