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杞人忧天》看先秦寓言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崩地陷,自己无处藏身,因而寝食难安。又有一个担忧杞人的人,前去向他解释,说:“天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就像我们呼吸,为什么要担忧天会崩塌呢?”那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向他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起来的气中有光辉的物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解释的人说:“地是土块的积聚,无处没有土块。你整天在地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地会陷呢?”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那个为他担心的人也放下心来。

我们以这个“杞人忧天”的故事,引入今天谈论的话题,先秦寓言。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编写《伊索寓言》的时候,中国恰好也到了寓言大爆发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寓言盛行,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庄子·杂篇·寓言》以寓言二字开头,这是寓言名字的出处。

“寓”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寄托之言。不好说明白,所以庄子用《望洋兴叹》的寓言,让人们认识自己的渺小;不敢直说,所以韩非子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君王不可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我们熟悉的先秦寓言还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掩耳盗铃》、《疑邻盗斧》等等,数不胜数。他们同样都是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阐明一定道理,将直接说出来效果不好的话,隐于其中。

先秦寓言有人物形象,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对后代小说的产生有启发意义。几乎所有的寓言,后来已经被浓缩成一个个成语,故事的内涵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里,成为日常用语,这是活着的中华文化。

然而,我们只节选出这个寓言,其实会犯断章取义的毛病,不能理解作者的全部意思。比如,《杞人忧天》的寓言还有后面的部分: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结,难以穷究,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整个故事读下来,我们知道,列子的意思是:会不会天崩地陷不重要,担忧才是问题所在。杞人担忧天崩地陷,劝说的人担忧杞人,长庐子担忧劝说的人讲错话。道家的《冲虚真经》说:“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心经》说的更妙:“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可是天到底会不会塌呢,我还是有些担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杞人忧天》看先秦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