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看书,也听过很多音频的书本解析,但感觉那只是在眼前、耳中一过,未将带入。却一直在找外在的原因,并不知这是内在自己对于读书这件未做好的几个面:
1、主动阅读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阅读的探索能力就越强,收获也更多,阅读是要主动去这件事,而不是要别人去压着阅读,从阅读到主动阅读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
2、阅读的目的: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为什么我阅读没有收获,自己在阅读前未曾想过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想要收获的是什么?
课堂中卢佳讲解两个人物:大文豪苏轼以及董卿都是通过读书得到自己想要。
第一个人物:苏轼他博览群书,贯通经史,看起书来如饥似渴,是个典型的“学霸”。不过他的文学成就却不是“天分”两个字可以解释的。他在成为“学霸”的道路上着实下过一番笨功夫。苏轼小时候很贪玩的,小时候读书,是被老爸逼着读书的,而非自愿去读书的。在后来苏轼读书就完全是心甘情愿了。苏轼的经历说明阅读是要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这个是谁也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直接跳过去,就只能读一些快餐文化,例如音频,解读。这一类的语音类的节目,学习这类课程如果要想获取高级的智慧,这远远不够。
读书这件事,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么你必须接纳的一个事实就是,要暂时的熬过痛苦。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刻苦努力达到这种效果。
第二个人物:董卿“董卿说,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从董卿的身上我们学到读书不应该只是“功利“性的去读书,而是每天必须做的事,需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卢老师选择读书的原因: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禁忌功利性的阅读。
3.学会读书
1.《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阅读的工具
2.课堂中卢佳老师说到为什么阅读前期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卢老师从大脑运行机制角度和大家解析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犯困,读不进去是因为你的大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正面的开发,经常有人问:“大脑在成年之后还会继续成长吗?正确答案是:“不论到什么年纪大脑都可以得到锻炼。因为不论什么年纪,大脑成长的模式都不会改变这个模式是什么呢?无论你多大年纪,你大脑的模式都是以“快乐”为基础的,趋利避害,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能,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当我们做完一件事感到十分快乐时,大脑会单纯地想要再体验一次,所以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这种单纯性。当你喝到一杯好喝的果汁,就会想要再喝一杯,当你见到一位帅哥,心里非常开心,就会想要再见到他。一个人愿意重复某项行为,正是以快乐为基础的。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人在遇到快乐的事情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物质。如果某一行为可以使大脑释放出多巴胺,想要做这一行为的回路就会得到锻炼,从而使人对某一行为成瘾,并产生依赖,掌管该行为的物质正是多巴胺,
如何让自己脑内主动分泌多巴胺,最应该做什么呢?在完成自己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或发生了本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的时候,大脑分泌出的多巴胺是最多的。事实上,我们的大脑都拥有化辛苦为快乐的机制。不难想象,当不擅长做某事的人成功完成了该事时,快乐的感觉会尤为强烈。也就是说,对于那些不爱读书的人来说,机会来了。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对于读书这件事也会变得更为积极主动。不断地寻找对自己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大脑就不会感到厌倦。
所以我一开始就给大家说,咱们这次阅读活动,要由慢到快,慢慢地,一个人就能做到普通人无法做到的,甚至是常人不可想象的事情了。为什么这次要设置积分模式大家可以理解为是”利诱“,
但是我最终的目标是,经过100天的利诱,大家能真正启动这套奖励系统而非只是”知道条件反射,只是知道人性是没用的,知道做不到,知道会让你更加痛苦
总结一下,就是用我们大脑这套系统,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对学习上瘾。
《如何阅读一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工具书,读着枯燥是因为没有润滑剂,不懂大脑运作多巴胺的原理。
如如何让自己爱上读书,下一步的执行计划是什么?
先彻头彻尾地读完这本书
第一步,千万不要想着去买多少书,或者找人去列什么书单,先让自己的上瘾模式形成一个短短的回路,自律的核心不是死磕,是习惯的养成,就像我们静坐一样,董卿说过,一天不读书就像一天没有洗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