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五章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里仁篇》第五章。《里仁篇》前四章,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章“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子告诉我们,当我们内心安住于仁,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要成就内在的仁德,就要找到有仁德的老师,还要抉择一个利于仁德增长的环境,这些都需要智慧。第二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夫子从反面策励我们要内心安住于仁。不能安住于仁,他的心会随着外境而起伏不定,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满意,这样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第三章“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夫子说: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做到好人、恶人。为什么呢?因为儒家仁以为己任,以实现天下大同为理想,他看见一个人的长处,会向他看齐,还会想着把它发扬开去;看到一个人的缺陷,会想怎么样帮助他改善、净化。他不会被私欲心蒙蔽,可以把世间的真相看得透彻。第四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告诉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志。当下来说,儒家的“仁”是很高的标准;要成为仁人很不容易,我们可以退一步先成为一位志士──真正立志于仁的人,他会全部精神贯注于仁这个目标,当然不会作恶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五章,恭诵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白话翻译如下:孔子说:“富贵是人人所想要的,以不正确、不正当的方法得到了,君子就不会安住其中。贫贱是人人所不喜欢、所讨厌的,但不以正当方法而去除,君子也不会想要这样做。君子如果离开了仁道,又怎么算是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刻离开仁道;匆忙急促的时候一定和仁同在,颠沛困顿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同在。”这个白话翻译的内容是综合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理解。看过白话翻译之后,我们对文义会有基本了解,但是白话翻译对比经典原文读起来,总有一种干巴巴的感觉,文字的韵味瞬间掉落很多,而且对于文字所传递的内涵,也会有意犹未尽之感。很多经典的内涵是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看了白话的翻译之后,就好像别人代你嚼了饭再吐给你吃一样,味道全无。很有意思的是,稍微懂得一点文言的人,就会发觉原文是如此之美!而原文之美,就美在慢慢咀嚼之时味道慢慢就出来了。所以古人有很多东西不是直接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用种种旁敲侧击的方法,烘云托月地让你慢慢了解,然后让你体会。而且,文字的运用本身也是一种技巧、艺术,让你从中陶冶性情,然后增长智慧。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对于经典的学习,其实一开始不要太急于去弄懂意思,可以反复诵读,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原文中慢慢揣摩、体会圣人他要告诉我们什么。 

本章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先来看第一个层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指财富多,富有;贵指地位高,尊贵。道,是指正确的、正当的方法。富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是有一种富贵,仁者是不需要的。孔安国批注说,“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也”。不是用符合道义的方式得到的富贵。即使垂手可得,仁者也不会取,不会安处其中。何晏批注中说到,“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这是讲贫贱。贫指财富少,贫穷;贱指地位低下。恶:厌恶、不喜欢。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喜欢的。何晏批注说,时势有好和坏,遇到不好的时代,履道的君子也有可能会贫贱。关于君子为什么要受穷的问题,子路在“陈蔡绝粮”的时候,曾经帮我们问过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当然也会受穷了,所不同的是君子面对穷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君子可以安住于贫穷,而小人呢在贫困时就会失去宗旨。真正的君子即使遇到不好的时势,也不会为了去除贫贱而违背道义。正如《论语·泰伯》篇,夫子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老夫子的一生就是这样实践的。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甚至穷困至绝粮数日,惶惶如丧家之犬。后世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此受尊崇的孔老夫子在当时怎么会混得如此悲惨呢?甚至有人因此而看轻孔老夫子。这就真正是我们常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孔老夫子之所以经历颠沛流离,穷困绝粮,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获得财富地位。而是在夫子内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追求的只是弘道,从来都不是锦衣玉食。如果想要富贵,对夫子来说,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分分钟都能搞定”。夫子周游列国之前,在鲁国已经官至大司寇,行宰相职,游历各国的诸侯大夫们,也都是纷纷许以厚重的俸禄,想留住夫子。可是夫子根本不在意这些,“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如果这些俸禄无益于弘道、恢复周礼,对夫子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是“浮云”。

张居正在《四书直解》里批注:“人之所遇,有顺有逆,然取舍之间,贵于审择。设使无功而受禄,无德而居位,不应得富贵而偶得之,有道者所深忧。君子见利思义,决然辞之而不处也,其能审富贵如此。”意思是人生常常会面临很多抉择和取舍,君子应该“见利思义”,遇到了好事要去审视一下,这个好事来得是否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要坚决地舍弃。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张居正说:“审富贵,则可以处乐而不淫,安贫贱,则可以处约而不滥。”就是可以获得长久的安乐。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经济挂帅,完全是鼓励人追求财富和名利。我们身处在这样的时代,难免会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之中去,在很多境遇中需要做出抉择,我们常常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抉择标准。“富贵,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应该成为我们未来的价值判别标准。我们可以常常“见利思义”:无功不受禄,无德不居位,伤害别人的事不做讲,损害别人利益的钱不赚。打破你死我活的“零和”价值观,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待人着想。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对于经典原文之美,您有体会吗?分享学习经典、运用经典的经验。

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生活中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积累自救的德性,在此基础上,事情自然而然会做好。

2.如何正确看待财富与地位?

本章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先来看第一个层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指财富多,富有;贵指地位高,尊贵。道,是指正确的、正当的方法。富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是有一种富贵,仁者是不需要的。孔安国批注说,“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也”。不是用符合道义的方式得到的富贵。即使垂手可得,仁者也不会取,不会安处其中。何晏批注中说到,“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这是讲贫贱。贫指财富少,贫穷;贱指地位低下。恶:厌恶、不喜欢。贫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喜欢的。何晏批注说,时势有好和坏,遇到不好的时代,履道的君子也有可能会贫贱。关于君子为什么要受穷的问题,子路在“陈蔡绝粮”的时候,曾经帮我们问过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当然也会受穷了,所不同的是君子面对穷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君子可以安住于贫穷,而小人呢在贫困时就会失去宗旨。真正的君子即使遇到不好的时势,也不会为了去除贫贱而违背道义。正如《论语·泰伯》篇,夫子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老夫子的一生就是这样实践的。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甚至穷困至绝粮数日,惶惶如丧家之犬。后世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此受尊崇的孔老夫子在当时怎么会混得如此悲惨呢?甚至有人因此而看轻孔老夫子。这就真正是我们常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孔老夫子之所以经历颠沛流离,穷困绝粮,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获得财富地位。而是在夫子内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追求的只是弘道,从来都不是锦衣玉食。如果想要富贵,对夫子来说,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分分钟都能搞定”。夫子周游列国之前,在鲁国已经官至大司寇,行宰相职,游历各国的诸侯大夫们,也都是纷纷许以厚重的俸禄,想留住夫子。可是夫子根本不在意这些,“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如果这些俸禄无益于弘道、恢复周礼,对夫子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是“浮云”。

张居正在《四书直解》里批注:“人之所遇,有顺有逆,然取舍之间,贵于审择。设使无功而受禄,无德而居位,不应得富贵而偶得之,有道者所深忧。君子见利思义,决然辞之而不处也,其能审富贵如此。”意思是人生常常会面临很多抉择和取舍,君子应该“见利思义”,遇到了好事要去审视一下,这个好事来得是否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要坚决地舍弃。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张居正说:“审富贵,则可以处乐而不淫,安贫贱,则可以处约而不滥。”就是可以获得长久的安乐。

3. 君子也会受穷吗?君子应当如何面对贫贱? 

君子当然也会受穷了,所不同的是君子面对穷困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君子可以安住于贫穷,而小人呢在贫困时就会失去宗旨。真正的君子即使遇到不好的时势,也不会为了去除贫贱而违背道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里仁篇》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