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随笔018|祸起萧墙

冉求(子有)在季府任职的时候,季氏要讨伐颛臾。这个时候,应当是孔子周游列国已经回国了。然后,冉求(子有)就让仲由(子路)陪着去跟孔子报告了。在报告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冉求(子有)是向着季氏的。结果,冉求(子有)被孔子骂了个狗血喷头。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16·1)

这一章里内容很多,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要掌握:

第一,“征、伐、侵、袭”这几个词是有区别的。“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尚书·胤征》:“奉辞伐罪曰征。”“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郑玄笺:“有钟鼓曰伐。”《左传·庄公十年》中有“齐师伐我”之句,并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的叙述。“侵”含有贬义,是不宣而战,不需任何理由,且不用钟鼓,是直接侵犯别国。《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袭”是乘人不备而突然发起进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此外,还有“入”,进入。《左传·文公十五年》说:“获大城焉曰入之。”昭公十八年,“邾人入鄅”。后日本人侵略中国,不说侵略,说进入中国。具体解释待进一步补充。

第二,这里的“有事”是指战争。现在某国还奉行“有事法制”,经常通过“有事法案”。“有事”是指“遭到来自外部的武力攻击的事态”或“事态紧迫可以预测将受到武力攻击的事态”。“有事”这个词人家沿用到现在。有事还指祭祀等,具体而言。《春秋·昭公十五年》记载:“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此“有事”即祭祀。

第三,有几个重要成语,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等。

第四,颛臾是诸侯国之一,周王命颛臾国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周朝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侯的封地一百里,伯的封地七十里,子和男的封地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不直属天子管辖,就近让诸侯国代管,即附庸国。颛臾就是这种情况,是鲁国的附属国,是季氏封地费的西邻。孔子说它是“社稷之臣”。

第五,周任,周时大夫,一说为古之良吏,正直无私,疾恶务去。《左传.昭公五年》:"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杜预注:"周任,周大夫。"杨伯峻注引马融《论语注》:"周任,古之良吏。"后世为官从政者多服膺其言,以其人为楷模。

第六,“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是说量一量自己的才能,能胜任做什么,然后去那个位置干;如果不能胜任,干部就辞职吧。这里说冉有,季氏伐颛臾,你阻止不了,你还在季府干什么?同时,孔子又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玉在匣子里就坏了,不是看守人的责任吗?现在季氏伐颛臾,不是你冉有的责任吗?

第七,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也就是屏风,君臣相见的礼仪,是到了萧墙前要肃然起敬,古代萧、肃同音,萧是肃的意思,所以叫萧墙。后来,果然发生了季氏家臣阳虎囚禁季桓子而叛乱之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村夫随笔018|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