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世间万物99%的质量,实际上是夸克之间强力的转化,而剩下的那1%,才是各种基本粒子“本身”的质量。不过,物理学家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基本粒子会有“质量”这个东西?
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无理取闹的问题,“质量”难道不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吗?可是,在物理学家看来,还真不是这样。这里牵涉到一个很基本的物理学理论问题,就是物理学家认为,各种基本粒子,它们实际上都可以用同一个理论框架去描述,这个理论框架叫作“规范场”。
“场”在物理学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方说引力其实是通过引力场发生作用的,电磁力则是通过电磁场。规范场也一样。在这里,咱们不详细解释什么叫作规范场,因为里面牵涉到非常高深的数学理论。简单而言,你可以想象这是一套通用的规则,只要设定不同的初始参数,这套规则就可以对应于各种不同的对象。
比如说,最先提出规范场的是一个叫作魏尔的德国数学家。他就发现,给规范场理论设定某一种参数,它就可以描述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这是规范场理论的开始。然后到了1954年,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做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贡献。他们发现,把规范场的那个初始设定参数改成另外一种,这个理论同样可以用来描述弱力!他们提出的理论叫作杨-米尔斯理论,是近代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然后,在杨振宁后面,我们前面说到的,发现了夸克的盖尔曼,又推进了一步。盖尔曼又发现,如果把杨-米尔斯理论的参数再扩展一下,规范场理论还可以用来描述强力!
所以你看,这个理论框架非常神奇,只要设定不同的参数,它就恰好能够对应自然界的三种不同的力。也正因为此,物理学家毫不怀疑,这个框架肯定是正确的。
然而呢,这个理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它没法解释为什么各种基本粒子会有“质量”!比方说,在规范场的理论框架看来,各种力的作用模式其实是类似的,它们都类似于把某种粒子扔来扔去而造成的结果。比方说,电磁力的本质,就是两个电子之间互相把光子扔来扔去。类似的,强力是把称作“胶子”的东西扔来扔去。所以把胶子互相扔来扔去,产生的强力就像胶水一样把夸克粘在一起。同样道理,弱力是把两种称为W和Z的玻色子扔来扔去。你看,原理都是差不多的。
既然原理差不多,各种不同的力对应的粒子,它们的性质也应该差不多。比如科学家已经知道,在电磁力里面,被扔来扔去的光子,是一种静质量为0的粒子。那按照规范场理论,弱力里面相对应的、被扔来扔去的那两种玻色子,质量也应该为0。但奇怪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弱力里面,被扔来扔去的玻色子是有质量的,而且质量还不小。正因为这样,弱力没法传递得很远,它只有在很近的距离上才能发生作用,而不像电磁力那样,有着很远的传播范围。
这就让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了。理论和事实不符,是规范场理论错了吗?为此,科学家不得不假设,在宇宙里还存在着一种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神秘的场。各种不同的粒子与这个场发生作用,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质量。这个场,就被起名叫作“希格斯场”。
那这个“希格斯场”,是怎么让各种基本粒子有了质量的呢?你可以想象一个很大的音乐广场,里面到处都站着狂热的粉丝。不过,这些粉丝对于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你只是一个路人小透明,你大可以安安静静地穿过这片广场,不会受到任何阻碍。粉丝们压根就懒得理睬你。不过如果你是一个大明星,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论你走到哪里,狂热的粉丝都会扑到你的身边。你的名气越大,扑上来的人就越多。
从物理上讲,静质量为0的光子就相当于一个毫无名气的小透明。它跟希格斯场不发生任何作用,所以可以自由穿梭在空间里,始终保持本身静止质量为0。而电子和夸克就不一样了,它们是有点“名气”的人。所以希格斯场会在它们身上产生效应,就像是粉丝扑到你身上一样,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质量”。名气越高,扑上来的粉丝就越多,你的质量也就越大。如果都是明星,那夸克的名气就比电子大,所以它的质量也比电子大。
就这样,通过希格斯场的假设,物理学家们解释了各种基本粒子质量的由来。但是科学最重要的是讲证据。我们还需要切实的证据,才能证明这个希格斯场真的存在。这个证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很重要的那个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什么东西?它其实是希格斯场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粒子。我们还是把希格斯场想象成广场上的粉丝,这些粉丝会原地转来转去,寻找明星的出现。每个粉丝手上都拿着一根荧光棒,随着他们的转动,你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不断地看到荧光棒发出的闪光。这种闪光就是希格斯玻色子。总而言之,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场的产物。如果我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就可以直接证明希格斯场的存在,这就是它的重要意义所在。
不过,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种粒子衰变得很快,它一出现,迅速就会变成其他粒子。而且,我们并不知道希格斯玻色子本身的质量到底是多少,所以它究竟会衰变成什么粒子,我们也不能确定,只好一个个地去试。这好比大海捞针,你要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检查一遍,可想而知是多么困难。
科学家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的猜想是在1964年,然后整整有48年的时间,科学家一直在苦苦寻找这个粒子的踪迹。因为等待的时间实在太漫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莱德曼甚至在他的书里,把这种粒子称为“该死的粒子”。该死的,英文就是Goddamn,但这是个粗话,所以在出版的时候,编辑把这个词改了。把后面的damn去掉,只剩下God。God就是上帝,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就莫名其妙地被叫作了“上帝粒子”。实际上它跟上帝半点关系也没有。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词在大众中间却非常受欢迎。大家虽然不知道“希格斯玻色子”是什么东西,但一听“上帝粒子”,就觉得很高大上。你可别小看这个绰号,之前美国议会曾经投票否决了超级加速器的建造,就是因为议员们根本不理解希格斯玻色子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花100多亿美元造个机器来发现它。而自从它有了“上帝粒子”这个称号之后,加速器在欧洲通过审核就顺利了很多。大家一听,这个加速器原来可以发现“上帝粒子”,不得了,虽然有点贵,但也值了。所以,为什么大型强子对撞机不造在美国,而是欧洲,最后也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跟它这个拉风的绰号还真不能说没有关系。
我们讲了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证明希格斯场的存在,而希格斯场是基本粒子具有“质量”的源头。不过,除了解释质量之外,希格斯场在物理学上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我要为你解读的:为什么说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因为它是物理学走向“大一统”的关键所在。
我们中国人向来有着“大一统”情结,其实物理学家也有。物理学家的“大一统”是什么?就是想把所有的物理现象,都统一到同一个理论框架里面去,用一个万能的方程去解释宇宙里所有的事情。不过呢,我们前面说过了,宇宙里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力,对吧?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这四种力要用四种不同的物理理论来描述。比如引力要用到相对论,电磁力要用到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强力和弱力也各有自己的方程。这就让物理学家很不爽,在他们看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大自然要多此一举,创造四种不同的力呢?
但自从希格斯场的理论提出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前面提到了,在电磁作用里,被扔来扔去的交换粒子是光子,而弱力的交换粒子是W和Z两种玻色子。光子没有质量,而W和Z玻色子有质量,这就造成了电磁力和弱力的不同。那么,为什么光子会没有质量,两种玻色子却有质量呢?我们前面也说了,这是因为它们在希格斯场里造成的反应不同,光子是“小透明”,两种玻色子则有点“名气”,所以有了质量。现在关键来了,为什么希格斯场会造成这种区别?这里的机制到底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之后,科学家想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解释,叫作“对称性自发破缺”。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难,我们还是用粉丝来打比方。你可以想象在最开始的时候,每个粉丝都闭着眼睛,而且面向不同的方向。这时候,任何明星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区别。但是,接下来产生了一次关键变化,所有的粉丝都随机转向某个方向,并且睁开眼睛。这个关键变化,就是对称性自发破缺。变化发生后,就有了区别。如果粉丝恰好转向东边,那么,只有东边来的明星才会被他们看到,并且扑上去产生质量。而其他方向过来的明星他们是看不到的,就不会有什么反应。
希格斯场就是这样,最开始的时候,它对所有的粒子都不理不睬,可谓一视同仁。然而,在宇宙诞生后很短的时间里,希格斯场发生了一次对称性自发破缺。这之后,它对不同的粒子就开始“区别对待”了。有些粒子可以和希格斯场发生反应,就被赋予了质量,有些粒子一直被冷淡对待。这就造成了各种基本粒子的不同。
这个解释后来被三位物理学家,温伯格、萨拉姆和格拉肖分别证明,光子和W、Z玻色子的区别,其实就来自于对称性自发破缺。证明它有什么用呢?用处就在于,这说明在对称性自发破缺发生之前,电磁力和弱力实际上并没有区别,它们根本就是同一种东西!
这个理论叫作“电弱统一理论”,“电”就是电磁力,“弱”就是弱力。这是物理学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它第一次证明了,在大自然的四种力里面,有两种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由于希格斯场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才变成了看起来不同的两种东西。可以说,这给物理学家“大一统”的信念打了一剂强心针。从此以后,绝大多数人都开始相信,在最早的时候,宇宙里实际上只有一种力,只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它们才逐渐分化成了四种看上去不同的形式。这样一来,物理学家就有了一个终极的追求目标,就是找到那个可以统一描述所有四种力的理论。这是我们宇宙的终极奥秘,也可以说是物理学的最高荣誉。
在统一了电磁力和弱力之后,科学家逐渐开始把强力也拉到这个框架里来。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三种力都可以用一种叫作规范场的理论框架来描述,只不过各自需要设定不同的参数。在电弱统一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把三种不同的参数联合起来,得到了一个可以同时描述三种力的模型,叫作“粒子标准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精准地预言,在我们的宇宙里,一共存在着61种基本粒子。其中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60种,而剩下的那最后一种,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所以现在你可以理解,为什么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证实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会成为爆炸性新闻了吧?因为第一,它证实了希格斯场的存在,解释了万事万物质量的来源。第二,它有力地支持了粒子标准模型,从而让物理学向着大一统的目标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不过,物理学的万里长征这才刚刚开始,摆在我们眼前的道路其实还很漫长。因为标准模型其实并没有完全统一电弱力和强力。如果把三种力比喻成三个国家,那么,电磁力和弱力这两个王国已经是完全合并了,而强力仅仅只是跟它们组成了一个紧密的联盟,并没有完全合并成一个国家。而且还有一些实验证据,并不支持标准模型。所以这个模型是不是肯定正确,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引力仍然束手无策,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把引力和其他三种力彻底结合起来。如果你对物理很感兴趣,一定听说过所谓的“超弦理论”或者“M理论”。这都是在物理学界很火爆的名词。它们就是研究如何把引力和其他三种力统一起来的理论。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证明这些理论是正确的。所以,把宇宙里所有的四种力统一在一起的目标,目前仍然还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前景。如果有朝一日,有人能够完成这个终极目标的话,那么他在物理学历史上的地位,肯定可以媲美牛顿和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