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陌生人”和“漂亮的坏人”

区分“安全的陌生人”和“漂亮的坏人”

你可能会说,那该怎么办呢?世界错综复杂,好人坏人难辨,诱惑陷阱又这么多,我难道要一个一个教孩子辨认吗?其实不需要,如果一味要孩子死记安全条例,难免会有漏洞盲区。我先给你列举两个常见的安全盲区,你自查一下平时有没有注意到。

(1)第一个盲点是没有帮孩子认识“安全的陌生人”

我们常跟孩子强调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但往往容易陷入另外一个极端,孩子理解成“不能跟任何陌生人说话”。其实,真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往往需要向身边的陌生人求助,比如逛街时跟妈妈走散了、独自上学的路上被大孩子欺负等,这些时候他们应该主动寻找可能帮助自己的大人。家人不在身边,就只能找陌生人。所以我们也得教孩子,什么样的陌生人值得信任。

最常见的“安全的陌生人”要数警察。另外,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也比较值得信任,比如商场的售货员。平时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教孩子认识安全的陌生人。我和女儿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就会告诉她:“那个叔叔穿着警服,在马路上指挥交通,他是交通警察,万一以后你出门时迷路了,可以请这样的叔叔帮助你找爸爸妈妈。”

你跟孩子一起逛超市的时候,也可以告诉孩子:“那些穿着同样红色(或黄色)马甲的叔叔阿姨,在这里工作,他们是售货员;在收银机那里工作的,是收银员。如果跟爸爸妈妈走散了,可以请他们帮助你。”

这里有一个原则,虽然这些工作人员的着装容易识别,但要跟孩子强调,一定要在他们上班的地点去求助。如果是在偏僻的地方,就算有穿着警服的人,也不可以信任,需要跑到公共场所,到人多的地方去。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强调。

(2)第二个盲点是辨别“漂亮的坏人”

受到媒体的影响,一些小孩可能会以为,“坏人”一定都长得很可怕,就像动画片里的“坏蛋”一样,吹胡子瞪眼,而那些看起来干干净净,温柔说话的人,就不是坏人。如果孩子有这种想法,其实也很危险,不管坏人漂亮还是难看,危害都很大。

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只看一个人的长相并不能判断他是不是坏人,重点是看他的行为。更进一步地说,潜在的危险有可能藏在孩子熟悉的人身上。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听过了,很多儿童犯罪都是发生在熟人身上。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看人的长相,或者是跟我们的关系,主要看人的行为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锻炼警觉力,提升安全意识

安全盲区到处都有,与其去记忆这些知识点,不如抓住现象背后底层的道理,掌握安全意识的窍门。

在认知心理学看来,跟安全意识紧密相关的一种能力,我们称之为警觉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Michael Posner的研究,警觉力是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持续关注周围环境,侦测周围信息的能力。

根据字面意思,你可能以为警觉是对一类事物突然的注意,其实不是,心理学的警觉力强调的是对整个环境的、长时间地监控。听起来好像很难,但我们其实随时都在侦测环境,否则就无法留意突发状况。

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左右两边的来车,这样一有状况我们才知道躲避;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们会一直注意路面情况,这样才能躲避地上的障碍;我们大脑的警觉器一直在运转,如果失灵了,就很容易出问题。

一个保持警觉的孩子,知道熟悉的安全的环境、正常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也就知道什么环境,什么人的行为是不正常的。比如,孩子知道正常情况下大人只会跟大人求助,看到大人跟小孩子求助,就知道有些不正常了。孩子知道正常情况下陌生人不会随便给他们东西,看到别人给他们东西就知道不正常了。

再比如,如果有熟人跟孩子聊天,保持警觉的孩子知道如何正常地跟他们交流,但如果熟人突然对孩子做了一些不正常的举动,孩子大脑的警觉器立刻响起来,提醒孩子注意。

我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不跟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而在于教他们对环境中可疑的陌生人、熟人的可疑行为保持警觉,这才能真正提升咱们孩子的安全意识。

我另外说明一下,今天说的内容主要针对大孩子,如果是四岁以下的孩子,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安全规则,也不能保护好自己,除了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这些安全知识,最主要还得靠咱们监护人近距离地照看好、保护好他们。

如果你家孩子三四岁了,那他应该可以理解社会安全和规则,这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着手提升他们的警觉力了。

1.警惕环境,多看多听

首先,想提升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力,需要我们给孩子一些清晰简单的规则,这样孩子更容易发现危险,万一有危险了,也更容易去执行。

孩子往往不知道怎样对周边环境提高警惕,你可以教他简单的口诀:“注意看,注意听。看,是看有没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听,是听有没有奇怪的声音。”

刚接触这段口诀,可能孩子不太懂,假装游戏是很好的帮助理解的方法。我的一个朋友,用纸板做出了眼睛和耳朵,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会演一些比较明显的可疑行为或者正常的行为,让孩子来做区分,问问孩子:“下面这些情况,哪些事情比较奇怪?”孩子犹豫的时候,就拿出眼睛先生和耳朵先生,做重点提示。

比如,演一个陌生人假装开着车跟孩子问路,孩子知道在保持距离的情况下提供信息,或者向旁边的大人求助,可是一旦问路的人要求拉近两人的距离,甚至要求孩子上车,你可以拿出眼睛先生和耳朵先生,让孩子注意,孩子就知道情况不对劲,应该立刻拒绝了。

2.危险当头,相信直觉

告诉孩子,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你可能觉得,相信自己的直觉,怎么听起来这么不科学呀?其实不是。人类天生有一些预防危险的机制,比如,“害怕”这种情绪能让我们在感觉到危险的时候退缩、转身离开。我们天生的警觉系统,主要位于大脑右半球的前额叶和顶叶,由去甲肾上腺素调节。

刚才提到的Posner教授就说过“如果系统检测到不寻常的东西,(我们)可能会听到大脑的声音。” 这个大脑的声音就是你的警觉系统向你的潜意识发送的警报,危机来临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快速、理智地下判断,所以你更要教孩子重视这个警报的价值,首先去相信他的直觉。

你可以跟孩子解释说,如果在什么地方让他们感到害怕,觉得不舒服,他们应该尽可能快地离开。还有时候,一些熟人也可能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也应该尽可能快地离开。如果孩子遇到这种他觉得奇怪的事,要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因为这些人可以及时帮助到孩子。

3.预演危险,机会教育

当孩子警觉力强大,而且真正预见了可能有危险时,该怎么做?教孩子三个简单的口诀:“大声说不,尽快离开,告诉爸爸妈妈。”

孩子还小的时候,先从问问题开始,比如:“如果有陌生人给你糖吃怎么办?”“如果有人跟你问路怎么办?”“如果有人说是爸爸的朋友,要把你带走找爸爸怎么办?”......教孩子坚决地说不,并且立即去找爸爸妈妈。

等孩子长大一点儿,可以玩各种假装的游戏。比如跟他玩“坏人捉小孩”游戏,假装自己是坏人,抓住孩子放进车子里。告诉孩子“如果有陌生人朝你走过来,离你特别近,你要赶紧跑开,回家找爸爸妈妈;或者跑到人多的地方去,大喊‘这不是我爸爸,救命啊’。”

利用日常生活,找对时机进行教育孩子,效果更好。

最后我叨叨一下,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孩子指一指,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到哪里去,找什么样的人求助等等。

比如,回家的时候让孩子记一下家庭地址,聊天的时候教孩子记住你的手机号码,这比等看到一个事故新闻,再长篇大论教训孩子一顿,效果要好。在特殊的时候,比如过年、度假旅行,或者去人多环境嘈杂的地方之前,要再跟孩子强调一遍这些知识。

给孩子叨叨安全教育的时候,也别过分夸大“外面”有多危险。有的爸爸妈妈喜欢用一些故事吓孩子,什么“从前有一个孩子,吃了陌生人的糖,后来死了。” “从前有一个孩子,被陌生人拐走,后来死了。” 这些惊悚的故事不会让孩子加倍注意,还可能让孩子胆小,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

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盲点多多,比如,很多人就没有跟孩子说清楚“安全的陌生人”或者“漂亮的坏人”的区分。

想真正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重点是提升孩子的警觉力,让孩子多看多听,警惕环境中不对劲的地方,同时也要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觉,一觉得不对劲要勇敢地跟爸爸妈妈指出来。最后,平时有意地给孩子一些危机处理的演练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全的陌生人”和“漂亮的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