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 做中研

看了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很是感慨!

徐莉老师那种身体力行,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反思,做中改进的教育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她深入到各个国家、地区,了解各地的教育,香港、北欧等,分析优缺点,比照内地教育,看到我们的优势,同时很深刻地指出我们教育的弊端。但是,徐老师不是旁观者的指手画脚,而是在实践中,以一个老师的视角去分析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老师,并不断在实践中,找到出路,或者说找到改革的方向。

徐莉老师提出很多我们很平常却很少去质疑的做法。比如她说,“承任60人以上的大班额的存在,相当于默认暴力性、惩罚性教育。”近几年,大班额的现象在国家的强制要求下,有了很好的缓解,小学都控制在55人以下。但是,真正离小班化30人以下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同样有不少老师为了要保证课堂纪律,必须用威严或惩戒等方式进行教学。还很难通过知识的魅力或丰富的教学形式达到高效地学习。

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几乎的公开课里都有这个环节,但是又有多少老师关注过“合作和学习发生了吗”。或者如她所说,“当外力消失之后,也明确知晓,小组合作学习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并不比讲授、演示的方式更佳,只是在学生社会性发展维度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而后者是书面考试无法考查的维度,你还会选择这么深入细致地尝试吗?”

我对书中讲到的“学科统整”也很感兴趣。即如何在科任制教学为主的当下,给予学生更多跨学科、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经验,作为领域特定的主题教学的补充、平衡或替代?徐老师实践了由多学科教师组织进行的“走进非洲”的主题教学活动。

我本学期,实践了以学校劳动基地为依托的基于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也可以说是,我一个人兼任了多学科的教师。比如,我们班商定在劳动基地种萝卜,便带着学生到土地里挖土,让学生认识土壤,摸一摸,闻一闻,抓一抓,并动手实践挖土、整理,了解为什么要把一些杂草埋到下面。观察萝卜种子的样子,了解如何播种,如何浇水,才能很好 地长大。经历了这些后,指导学生写体验作文。之后,分小组每天浇水、拔草、观察变化,写观察日记。当萝卜收获时,全班人一起过收获节,拔萝卜、做美食,到学校进行义卖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打破了40分钟的界线,打破了学科的界线,进行统整,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看到徐莉老师的做法,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尝试是正确的。只是如何更清晰地定位这个课程的目标,实践过程更细化到与多学科的融合,包括课程评价的完善等都要进一步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中学 做中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