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勐麻河古茶树管养“彤掌柜”案例管窥古茶树利用与保护(上)

第一章:2014年-2019年行业的起落,做茶人的涅槃新生

古树茶是云南的一个名片,一个宝。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

可是古树茶也经历了几个发展的阶段。

古树茶从最开始放任自流的草莽时代-再到山头文化“名声鹊起”时代-再到品质/匠人/技术的时代,其发展好比一个农副产品的无标准少标准,到商业产品的有标准精标准,过程之漫漫,发展之曲折,融进了几个时代做茶人的心力。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是云南古茶树可持续开发的一个基本原则。关于古茶树的保护和利用,其中涉及的权衡利弊和尺度,不仅是一个资源环境问题,还是一个地方茶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否的问题。

大家知道,普洱茶市场2014年下半年开始急转直下,风头正劲的“古树茶”热度逐渐回落,市场在一段时间里陷入低迷,闭门歇业的商户不在少数,继续经营的人苦于如何破局,冥思苦想于产品端的创新,以及寻找摆脱僵局的方式,这样的情状,虽不似2007年市场掉入冰窟的“心有余悸”,想必很多人都同笔者一样深有所感,长唏一口气。行业发展起起伏伏,有伏就有起,慢慢的普洱茶市场开始又暖起来。有人说普洱茶行业迎来了新常态,有人说这是普洱茶行业“品质时代”到来前的一次浴火涅槃。

经过这次市场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问:山头文化能走多远?一线名山名寨诸如冰岛、老班章能驱动普洱茶去往何方?渠道疲了,还是市场疲了?市场倒逼创新,普洱茶新的生机点是不是在技术上?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儿?

2015年-2018年已经过去,市场的发展已经交出了自己一些端倪和答案。小青柑、晒红、中期茶、云南白茶、茶化石、古树熟茶、高杆、边境茶……在不同的旗帜下,市场的生机不断,大家也在尽力。

有峰就有谷。一个热点犹如抛物线的轨迹,上去,下来。未雨绸缪才能在变动的世界里抓住远方。


那些在大环境萧索的情形下,依然逆流而上 “继续叫好又叫座”的从业者,有纯电商,也有线上线下打通的公司,他们要么没有被概念绑架,要么没有被任何模式套牢,要么用自己的老拳打出了新武功。一些人在产品端发力创新,一些人专注于渠道的革命,还有一拨守旧人,他们多年依赖线下口碑传播,迟钝于“互联网+”的玩法,多年深耕“古树茶”不动摇,而且在行情不好的情形下“每年都稳幅增长”,更有趣的是,他们运作的是——没有被炒作被热捧的小产区的古树茶。此次笔者受邀前往,去临沧古树茶小产区“走一遭、看一看”,带队的做茶人叫做“彤掌柜”。

第二章:“冰岛、昔归”之外,另一面临沧

茶山猎奇,以及以古树茶为幌子,轻易就“请君入瓮”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古茶树挂牌、拍几张照片就说自己是主人的行为已经太普及,也太大流。笔者一行人所去之处叫做“勐麻河”。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临沧,知道冰岛昔归,知道临沧毗邻一条江“澜沧江”,其它方面知之甚少。勐麻河,彤掌柜古茶基地所在地,也是她的家所在的地方,据说这里的茶有种纯纯的野花香味道,坐在车上的笔者拭目以待。

大家知道,澜沧江西侧沿线,凤庆县因红茶而名满全国,除此之外,有几个地方是因为名山寨而被外人知,那便是因昔归茶而辐射到的临翔区邦东乡,因冰岛、大户赛茶而辐射到的双江县勐库镇,都可谓一个名山寨能撑起一片天。

5个人的SUV里面2个人是病号,一个人似乎在头疼,而另一个人感冒不停用纸搓鼻子,笔者挤在这个闷罐子车里从昆明出发,下了祥云的高速,走过闷热的河谷,若干个过弯爬坡下坡,七个半小时后终于到目的地——勐麻河,当夜疲惫,吃完饭喝过两泡茶以后,纷纷睡下了,夜晚的虫鸣依然很响,但是在这样远离城市的地方,虫鸣像交响乐,也是催眠曲。

睡在漆黑的房间里辗转醒来,夜间一点刚过,两只公鸡不知道是失眠还是睡眠钟紊乱,在一尖利一沙哑地打鸣,这是距离昆明500多公里的山里面,在你奇怪这两只公鸡为什么鸣叫的时候你很快找到答案,它们只是练了一把嗓子,山里的居民爱唱歌。夜晚又很快岑寂下来,空气清新,又入旧梦。

第二天醒来后的接下来几天里,笔者一行人吃土鸡吃山货、看初制所、驱车看茶地、围坐聊天、采访老茶人。啊哈,冰岛昔归之外,还有另一个临沧。

第三章:古茶树分散或隐匿深山,成为一个做茶人“悄悄收料”的地方

以勐麻河为分割,一面叫东山,一面叫西山。蜿蜒曲折的勐麻河以前常常山洪爆发湮灭良田,现在经过整修安全了很多。古茶树多分布于山区,在坡上,在林间。这里村落小,而且分散稀疏,很多人家独门独户,一家人就占据一个小山包,小凹槽。


彤掌柜有三个初制所,两个是和亲戚合作的,最大的一个初制所为自己所有,这些年不断扩建,春茶制作的时候能够承载上百工人工作,窗户看出去就是一个箐沟,远远看去独占鳌头的样子,从最开始144平米的初制场所,到2015年扩建了晒场,钢木结构共三层,吊脚楼加落地窗的感觉,采光非常好,可以容3000斤鲜叶,搭架子铺竹席、篾箩三层晒,可以晒近200公斤毛茶,2017年左右又扩建两个晒场,现在晒场900平米,每天可以承载5000斤鲜叶。

坐在车子上四处转悠,可以亲身感受到勐麻河褶皱、断裂构造造成了山脉割断、箐沟纵深的地貌,山高地险,深箐茂竹之中,藏着很多的大茶树,放眼看去的村民田地里,也几乎都种植了茶树。

勐麻河冬季多雾,早上雾气笼罩很久才渐渐散开,而夏季多雨,因为沟壑纵深,加上一些水利措施的改道截流,勐麻河两边大山上的住户,还会面临饮用水的问题,所以大家都在看似一片葱茏之中、沟谷险峻的山梁子上钻了水井。

勐麻河地域广,大山脉两个,但小山脉小地块很多,各处都有两三百年期间的成片茶树,碗口粗细的茶树很多。“别说台地茶园,就连古树茶园都疏于人工管理”彤掌柜说,原因是“劳动力不够,地块分散”。茶地里杂草滋生,冬季里茶花开了茶果挂满枝头,但很少有把茶果打得干净的,因为茶树不打茶果,春季的发芽率及春茶的出产便大打折扣。一些大茶树疏于管理到枝干生虫、根部暴露、杂草滋生,很多若无护理,一年半载就会死亡,所以制茶必须同时养护茶树。


长期在茶山管理茶园和初制所,以及掌握核心工艺的制茶人,也即达哥告诉笔者,随着城市化进程,村子里青壮劳力很多是举家外出打工或者迁走了,人力缺乏,很多大茶树只有老人在管理,只能矮化了,因为砍矮了才方便采摘。春茶季找人采茶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头疼的事,很多采茶工人需要从其它地方“外借”。

勐麻河区域好多茶厂,有以CTC红碎、蒸酶茶(蒸青绿茶)为主营的,都是以销带产,彤掌柜因为一直做古树普洱茶多年,现在就成为了这片区域比较大规模的古茶树管养,以及源头制茶人团队。

2008年以后“古树茶”声名鹊起,不断出现很多动辄天价的山头茶,有人爱有人追捧,同时也有人在乎,保护古茶树早已经是一个被一遍遍强调的话题。但真正保护古茶树,其实不能停留在保护的号召上,而是良性开发利用,以销带产,以产带护的工作。

以上为本文上部分,下部分将分享一些思考和讨论,关于“叫响”精品小产区品牌,科学利用、有效监管、专业护养古茶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勐麻河古茶树管养“彤掌柜”案例管窥古茶树利用与保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