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听王林波老师执教《蝴蝶的家》。我没有看教材教参,但是仍然从王老师的课上判断出来这是一个策略单元。
听完课,搜索得知: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王老师对课的设计定位如此准确,方法巧妙而不着痕迹,值得我好好学习。
策略单元如何上?这节课,王林波老师就做了很好的示范。
王老师开课便在读句子中解决了易错读音“家雀儿”中“雀”的读音(qiǎo),反复读词语、句子,强化记忆。在几次读句子后,终于有两个孩子发现读错了,王老师既指出了“她学习很细心,关注到了注音”,又让全班学生记住了正确的读音,学到了学习方法。
关于本单元“提出问题”的语文要素,王老师让全班同学在文中寻找问句。在同学们8个、9个、11个的答案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寻找,并梳理11个带问号的句子哪些不是问句--“有些带问号的句子不一定就是问句”,学生仔细阅读保留了9个问题,王老师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出提问“可以针对全文提问,也可以针对部分提问”,可以“对内容提问,也可以对写法提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提问方法,小组学习文本,提出问题,一人记录,准备汇报。
小组汇报,是重点问题的梳理。老师引导学生对读而能理解的问题随时处理,对意义不大的舍弃,进而层层递进,直指中心,将问题删减后保留对全文理解最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策略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蝴蝶的家在哪里”成了回旋学生脑海唯一的问题,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圈出作者的猜测,蝴蝶的家有可能在哪儿?
提出自己的猜测,众生判断。这是自我问题的抛出,更是大家问题的分析,既做发问者,也做解答者,学生的思维始终在线。教学不是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答案在哪儿,如何获得。
作业是阅读《这是我的家》,尝试提出问题。策略的运用就这样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
一、教材解读定位准确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知问题。策略单元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我看来,“策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本单元文本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综合方法即上位概念策略,也就是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综合方法,学习方法的本身策略;二是教师如何将这样的方法教给学生,即教的学的策略。关于阅读策略,《阅读辞典》的解释是: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教师就要将这样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不是教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有重点。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以内容分析为主,繁琐的分析孩子们不是很欢迎,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老师分析琐碎,纠结在文字里,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根据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课堂有意注意力时间太短,一二年级10分钟左右,三四年级20分钟左右,五六年级25分钟左右。讲得多学生自然会思想抛锚;三是有些内容无需分析,朗读便可体会,讲得多孩子自然索然无味。所以,课堂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是备课基础,也是重要内容。分析课文就是“教课文”,教这篇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而不是教语文、教阅读,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
三、统编教材不仅进行人文熏陶,还注意学习方法渗透,尤其是策略单元,把“学什么”变为“怎么学”,是非常重要的改进。我们老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不要因没时间培训、没人指导而自我设限,在网络上搜集一切可以学习的公益资源,满足自己对教学的追求。特殊单元的处理要跳出节节讲内容、课课要全面的误区。
四、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说的就是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以后自主学习的作用。一课一得,勿贪太多。但哪课得什么,需要依据文本特点,也需要依据学情需要。
五、策略单元前后衔接、左右承接很重要。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4个策略单元,“主题”非常清晰,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的阅读。我们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策略单元的时候,应该努力领会编者意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应该围绕策略来设定。知识教学、情感渗透、写法指导这些都可以有,但是有一点必须坚定,教学时无论是时间的分配,还是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得倾向于“策略”,要将“策略”的教学摆在突出位置,兼顾其他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就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策略本身是有衔接性的,分级掌握,利于学生接受;左右承接是指基于本册教材、本单元,学习过的策略方法要在后续教学中运用。只有把策略单元教给学生的具体方法,在其他单元文本、在平时阅读中去熟练运用,才能让方法“据为己有”。
听王老师的课,自如舒适,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形式。时时处处自然流畅,没有雕琢,却分明是考究过的取舍。
教师全程自如教学,对学生的肯定也是精准恰当,游刃有余。
大道至简,是名家博观约取。初入职道,或是普通如我等,应该早备课、多备课,在万般详细思考后,再尝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