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知鱼之乐》

1.智慧绝不是与众不同值得炫耀的“奢侈品”,反而是人类维系自身弱态生存的无奈选择。人类的智慧程度必与自身的生存力度成反比。

2.笛卡尔开始怀疑人感知的对象,从物质向精神追问,从存在向感知追问。唯一可以确证的存在就只剩下了承载着我的怀疑精神的思想本身——即“我思故我在”。

3.人的视觉大约占据人感觉信息量的70%~80% ,但人的视网膜只对400~700纳米之间的光波可感。世界本无颜色 ,所谓颜色,只不过是可见光波中不同波长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的感觉转换产物。世界本无声,所谓声音,不过是16~20000赫兹的机械振动波刺激听器官所引起的“错觉 ”。并且人的其他感官和感觉(如味觉 嗅觉 触觉等)也同样都在扭曲的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恰恰是这种物态的感知扭曲过程 ,才最有效的建立了我们生存所需的识辨系统。

4.人类理性的三种用智方式都不可靠。纯逻辑推演,凡是你能提出来作为证据的东西 ,恰恰是你要证明的东西。因此哲学史上的唯物和唯心之争在逻辑上没有意义。归纳法,借助于感觉和经验来积累知识的渠道,但只能更为不能证明,因为它是把以偏概全之知作为验证所知的根据。演绎法 ,借用理性来判断和推理的逻辑通道,只能证明不能证伪 ,因为借以进行推演的根据恰恰来自于有限的归纳(前提无法判定为真)。

5.一切不可知。因为人类天然“形而上学的禁闭”,所以恰恰是“以无知为知”才成全了“知”。从一般概念上推论 ,“知”不成立 ;但不可否认的是 ,人们历来觉得自己却有所“知”,而且因应有“知”,才得以生存 。那什么叫作“知”呢?

6.外界的“真”一旦经过“感”(感觉感官感性 )和“理”(逻辑推理理性 )的过滤 ,马上“失真”。人的 “感知 ”发源于理化物类的“感应”,如同人类本身发源于原子、分子和生物的一路进化那样 。感应或感知过程必然使“客体”转化为“对象”,而“对象”的“对象性”有必然受制于主体感应属性的规定或局限 。“对象”已不是 “客体”,他一开始就注定是人主观化的产物 。

7.主体的感应属性必将随着自然物演弱化进程的发展而相应增益。主体的“主观性”必然越来越膨胀 。主观性的增加 ,只能使对象遭到扭曲的程度加重 ,尽管主观性的增加,也会使对象给出的信息量相应增加 。“信息增长 ”是自然分化进程中必然导致的感应增益性效应。信息一开始就带入人的主观因素,而使信息失真。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进程中,根本不知道自身的知觉本就失真,这叫做“形而上学的禁闭”。

8.所谓“善”不过是 “利他行为”表现形态,“善”一开始就抱有一个 “不善”的动机,利他是为了更好的利己,善恶因此而注定要归于一体 。

9.“分化 ”就是“残化”,“残化”就得“构合”。“结构化 ”残化程度随着自然分化程度的加深而愈发加重 ,它的内在依存要求随着残化程度的加深而愈发迫切 。这就是善的源头,善的本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