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杆青年:朝九晚五不是必须

斜杠青年的概念始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2007年写的一本书《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One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Success),她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斜杠青年Slasher的概念,意为拥有多重身份,需要用斜杠(即slash)将各种身份分开的人。如,李四,作家/演讲家,“斜杆”是他们的代名词。


斜杠的标准应该是“拥有2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识的技能优势” ,即这个技能至少能达到最低的职业交付水平,也就是能收到钱,最好能达到专业水平,与专业选手有一拼。


01 斜杆青年的五种模式

Marci将斜杠青年模式进一步总结为以下五种:

1.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这种模式适合于还在兴趣爱好探索阶段或者兴趣爱好收入不足以支持生活开支的人。例如有些人拥有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但在工作之余,他们积极学习并掌握一门新技能,利用新技能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2.左脑+右脑组合

这是一种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的模式,例如计算机程序员+戏剧导演。理性与艺术其实是非常好的互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开阔的思维,也是互为休息。

3.大脑+身体组合

这种模式能够让人很好地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相互切换,能够确保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平衡,例如艺术顾问+普拉提教练。事实上,对于脑力工作者,如果能够发展一个体力劳动的身份是个挺不错的选择,我们这周的特约成长导师Susan就在业余时间教爵士舞。

4.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

这可谓是一个黄金组合,也是Marci自己的斜杠模式。这四种身份之间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环推动,因为写作可以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演讲的邀约也会随之出现,等到经验足够的时候又可以开展教学和顾问的工作。这条路径其实就是知识性IP 。

5.一项工作多项职能

你不必拥有多项工作或者多个身份才能成为斜杠青年,即使你只有一个工作或者身份也可以,但它要求你有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能力,需要涉及到不同职能领域,那你也是斜杠青年。因此所有的CEO都符合这个标准,再比如说互联网公司中的运营、产品经理。


02 斜杆青年的好处

1.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斜杠是一种良好的补充

刚毕业的大学生常有的疑问是: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怎么办?其实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概率是很小的,尤其是中国学生,在开始求职之后,还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好不容易搞明白,又已经被压在买房、结婚、养孩子的大山之下,动弹不得。另一种可能是你喜欢的工作未必能养活你。

这个时候,斜杠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式。上班赚钱,下班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仅仅是乐趣,那么享受就好。如果技能可提升,也未必不是一种收入来源。

2. 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斜杠是一种持续的探索

社会和自我都在迅速地改变。在主业之外发展第二职业,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自我和探索社会的方式。

吴晓波在提到自己为什么想要创业,他说作为一个中国经济的观察者,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亲身参与其中,而参与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创业。吴晓波本人也是一个斜杠:作家/商人/学者。他的时间1/3用来写作,1/3用来调研,1/3用来经商。

3. 多重技能是不确定中的保护机制

生物界中,动物往往会繁殖出超过繁衍种族需要的后代。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种族会面临环境变化——这个变化无法预测,只能适应,所以多生几个,看谁能跑出来。

企业也在设置自己的冗余部门,比如当年腾讯做微信的时候,有3个部门同时在做类似微信的产品,马化腾也不知道谁能跑出来。谁知道最后是一个做邮箱的团队做出来了微信呢?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多储存一些冗余的能力,并且善于各种组合,也是一个有效抵御风险的方式。


03 要成为斜杆青年的要点

斜杆青年,并不是将自己的职业侧面简单罗列,是真正拥有多种行业间平行切换并获得价值的能力。

先做好一个领域

一个领域开辟的前提是第一个领域做得足够出色。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钱,去拓展视野、学习知识、练习技能和修炼才干。

用现有资源突破行业壁垒

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同一个本领叩开不同领域的大门,如文字功底好的,可以做作家/编辑/编剧/自媒体等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把不同的价值提供给不同的人,如在舞蹈领域圈子内有一定的名气,还可以担任舞蹈导师等。

做想做的事,不是赚钱的事

每一个领域的切入一般来说都是以兴趣为导向,尤其是新领域或新技能时。技能需要历练,经验需要积累。在开拓新领域的初期,一般都是不赚钱甚至有可能赔钱的,只有自己对这一领域足够感兴趣,才能坚持到收获的那一天。


​斜杠是一种现有工作的良好补充,是持续地自我探索,也是面对不确定性的保护策略。


今日精进

你的斜杆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斜杆青年:朝九晚五不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