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
——托布里德
基本自理早养成
自己穿脱上衣、裤子、鞋袜、帽子、手套;自己用勺子吃饭喝汤;自己开关水龙头洗脸洗手;自己上厕所大小便;有困难能开口请求大人的帮助。同时还得给孩子做好离开家人去和小朋友共度一天的精神准备。这些是进入幼儿园之初起码要学会的。虽然老师也会教,但早自理早轻松,晚学会多受罪。所以从孩子两岁半左右就得开始训练,最好能在三岁入园前练习好。妈妈在家自己做,让孩子旁边看着,等孩子要求也这么做的时候,就微笑着由他自己去做吧。
宁宁一岁多开始,就经常被姥姥领到家附近的幼儿园门外玩,隔着栏杆看里面的小朋友沸反盈天的玩闹,或者玩滑梯转椅,或者唱歌跳舞做运动,姥姥经常问:“宁宁长大了去不去里面玩啊?和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好不好?”宁宁充满好奇的瞪大眼睛看着小哥哥小姐姐开心玩耍,小手抓着幼儿园的围栏,很多小朋友过来摸宁宁的小手,笑嘻嘻的打招呼。所以等宁宁到了快三岁的时候,我们就经常给宁宁一些上幼儿园的心理暗示,包括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幼儿园都能玩什么,我们也提前和宁宁说好了,早晨送去幼儿园,晚上放学保证去接回来,保证,反复保证。之所以这样未雨绸缪,是因为发现周围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都要撕心裂肺的哭几天,不愿意去,舍不得离开熟悉的大人,有时候孩子在里面哭,大人在外面哭,那场景真是让人揪心。其实,很多孩子哭是因为不知道大人什么意思,担心要被丢在这里了,大人是不是不要宝宝了,宝宝是因为自身的安全感受到威胁而哭。有的孩子哭了一年,上中班了还在哭,大人也很为难。所以,为避免同样情况出现在宁宁身上,我们就经常说起这些话题,有时候说“爸爸妈妈要工作,宁宁要去幼儿园”,宁宁以为上幼儿园和上班一样,是能赚钱的,她对大家都许愿了:“等我上幼儿园了,我有钱了,给妈妈买衣服,给爸爸买好吃的,给姥爷装红色的牙,给姥姥装绿色的牙(因为姥姥和姥爷有的牙坏了,她觉得安红色绿色的漂亮)。”大家听了都很感动,这一米高的小人居然已经有了责任感,要付出努力去回报爱她的人,真是了不起。
宁宁终于上幼儿园了,第一天,还没等完全明白过来,老师就领进去了,门关上,我没听到哭声,很忐忑的走了。晚上去接的时候,老师说,早晨还是哭了几声,后来老师也反复对小朋友们保证妈妈会来接的,才把一片哭声的分贝降低下来。一个礼拜之后,宁宁已经很清楚是怎么回事,虽然不是很情愿和妈妈分开,还是接纳了这个现实。
从宁宁上幼儿园后,在短短的一个月里进步很大,虽然从前我们也鼓励她生活自理,但是因为姥姥姥爷总喜欢代劳,小孩子也很懂得察言观色,在老人面前偷懒成功率超高,在妈妈面前基本不行,爸爸虽然和妈妈统一了战线,但有时候比妈妈还心软,看见小眼泪一串串就不忍心了。上了幼儿园,脱离了家人的保护伞,在群体生活里成了普通一分子,再无特权可言。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是很喜欢比一比的,比谁饭碗吃的干净,比谁穿衣服快,比来比去就比出了孩子的能力进步。宁宁能自己穿脱衣服了,能自己穿脱鞋袜了,能自己倒水喝了,还能自己带卫生纸上厕所了,越来越熟练,让爸爸妈妈惊喜不断。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又高兴又担心。孩子要脱离开家人专心细致的呵护照顾,进入陌生的环境,不再是众星捧月般的唯一,成了星河里的一个点,能不能快乐?会不会挨饿?小孩打架怎么办?最基本的问题是起码的自理,做不好就可能受罪,尿了裤子湿漉漉的难受着。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半年里,父母就要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进入集体生活后尽快适应。如果本身心理上就不是很适应,生活琐事再让孩子感到麻烦和无能为力,孩子就可能很排斥上幼儿园,或者即使勉强去了也难以融合到群体里面,影响到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
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们自己努力做到基本的生活自理,包括穿衣服脱衣服,穿鞋袜脱鞋袜,洗手,倒水喝水,吃饭,上厕所,冲水,等等。尽管生活老师会给动作慢不熟练的小朋友帮忙,但是孩子多老师少,很难在第一时间都照顾到。照顾不到的就天下大乱了,脱不下衣服急哭了的,上厕所弄了一裤子的,种种状况,不一而足。
在三岁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尽量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扣扣子,拉拉链,戴分指手套,如何使用卫生纸,如何用毛巾擦脸,怎样开关水笼头,注意别烫到,不要摸电源插座等等。我们爱孩子,并不是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好,而是要帮助孩子掌握自己做好的本领。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势必要有更广阔的天空,势必要融入社会融入同龄群体,父母不可能永远包办代替。
有些家长喜欢打扮孩子,长靴子,紧身裤袜,各种漂亮的发卡。可是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跑跳运动,长靴子显然不方便,而紧身裤袜也舒适,发卡可能成为意外伤害的来源之一。所以,还是让孩子穿着方便舒适的运动鞋和运动裤更好,上衣则尽量选择拉链的,拉链的方便穿脱,还能防风。长头发的小朋友就用柔软的橡皮筋扎两个小辫就可以了,想增加装饰效果带发卡,也要选择角度圆润的,安全第一。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自己不好好吃饭,所以在家吃饭总是喜欢喂孩子,孩子只负责动嘴提要求,要吃这个,不吃那个。舀到嘴边张开吃,甚至鸡蛋也是大人帮忙剥皮。可是到了幼儿园,小朋友都要自己吃饭,也不能随便挑食,幼儿园的菜单都是营养师专门配制的,不可能为个别小朋友单做,一直靠父母喂饭的孩子吃不好,吃的慢,别的孩子都吃完了,自己也只好把饭碗交到老师那里去,听上去就非常可怜,要是早学会自己吃饭,专心吃饭就不会这样了。幼儿园经常给小朋友发鹌鹑蛋,连鸡蛋都没亲自剥过的孩子剥鹌鹑蛋就更费劲了。所以要养成好的餐桌习惯,在没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就得解决好这些问题。
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告诉孩子“谁欺负你,你就告诉老师;谁欺负你,你就揍他。”第一种方法还好,寻求合理的帮助;第二种就糟糕了,孩子怎么判断是不是受欺负了呢?就算真的被别的孩子碰撞了,动手打架的方式是可取的吗?孩子的心里埋下暴力解决问题的观念后患无穷。其实,最稳妥的方式是教会孩子处理冲突和矛盾,比如争抢玩具,可以商量下“一起玩好不好?每人玩一会,轮流玩,行不行?”鼓励孩子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而不是胡乱发泄情绪,扩大冲突。
所以,归根结底,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要帮孩子尽量生活自理,并懂得起码的与人相处之道。友善,商量,求助,倾听,建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