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再塑生命的人》的一点想法

    在八年级课本里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后编者加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前几年讲过一次《再塑生命的人》抓住了题目中的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再”的深刻含义,体会沙利文老师对我生命的重要意义。让我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是沙利文老师让海伦由暴躁慢慢成长为一位坚强的学生,犹如荒漠上慢慢成长起来的仙人掌,生存下来后就会一直努力的继续下去,不再放弃!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将沙利文老师的爱传递给了世界。她是是一位一直用温柔和坚韧去感化和帮助需要自己帮助的老师,犹如草地里一直默默存在的、野火烧不尽的小草。让别人体会着生活的美好,对生活有了向往,在坚韧的同时又是和蔼又仁慈的,用爱感染了海伦凯勒。

      初中课本的节选,编者没有选择海伦和沙利文“战争”的那一节,当我看到那一节的时候,我不由地感叹,沙利文太伟大了。在那么强大的阻力面前,她丝毫不动摇,要是换作我,我可能早都放弃了。一个顽劣至极的,家人宠溺万分,对自己也没有多大希望的一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因为海伦六岁成了集盲聋哑一身的孩子,家人的补偿心理十分明显。餐桌上,海伦随意动别人的食物,抓别人的脸,弄乱桌子。沙利文老师不顾家人的反对,强行将她关在餐厅。她要矫正海伦的习惯。没想到海伦一点儿也不认为沙利文是她的老师,打碎了盘子,推搡老师,抓老师的头发衣服,两人扭打着,沙利文老师一点儿也不示弱,奉陪到底,直到海伦精疲力竭。我不知道海伦当时怎么想?她一定不会想到,会有这样的老师,会和孩子扭打成一团。看到此处我也是一阵惊愕。她到底怎么想的?再次坐下来,在餐桌前,海伦还是像以前一样,用手抓食物。沙利文将食物强行从海伦嘴里掏出来。一个“掏”,看出了沙利文的不将就,一丝不苟。从一丝一毫改变海伦的决心。这段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沙利文老师的处境,以往我们只看到了海伦的艰难和努力。重读此书,我开始从教师角度去理解沙利文老师,理解海伦。

    沙利文的决心 说是壮士断腕的决心也未尝不可。每个老师,在教书生涯中都会碰到艰难,没有人比沙利文更艰难了吧。想想自己,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免教训一番,有时还要写检查上交给我;课堂上顶嘴接话的有时冷处理,不理他便罢了,效果也可以达到,但是不是少了一些教育的智慧呢?19世纪作为家庭教师的沙利文一个女子,走出家门去从事开庭教师的职业。家庭教师这个职业是中上层阶级给孩子雇佣的老师。说雇佣是因为她们承担了教师职责以外的很多日常的非教育的工作。又面对这么一个困难重重的孩子,充满阻力的家庭,看不到希望的自我价值。就是靠着坚守,一次次,一天天。很多时候,觉得生活充满了绝望,第二天又满血复活,充满希望,希望又被浇灭,如此周而复始,折磨着一个人,让她从青春年少到人生暮年。等到老了,能够骄傲地说,我有的不仅是一把年纪,还有一颗像铜豌豆一样的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强大心灵。我不知道,沙利文老师,面对了多少次的沮丧,多少次的阻挠,多少次埋怨,多少次……千百次重复没有任何回应,你不会动摇吗?我佩服你!一次次将水这个单词,将娃娃这个单词重复,发现孩子没有回应,你马上意识到,你面对的海伦是多么特殊的存在。于是在花池边,一起读花香鸟语,在水井旁听高山流水,感受前所未有的心有灵犀。那一刻,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在内心升腾。

    你是那么容易满足,海伦的一次回应,就让你欣喜若狂。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平静等待的力量,教育的艺术。你深谙慢的艺术。佩服你的同时,也为你感到庆幸,你的学生不必面对考试,不必面对如此喧嚣,她只需要面对自己,面对多彩的世界,面对尊敬的沙利文老师,一步一步把她从无声的黑暗的世界中牵引出来。你们可以缓慢从容感受每一次日出,感受每一缕阳光照彻漆黑心灵的每一个方寸。一切都充满了神圣的宁静。在这样可以触摸的节奏里,海伦和沙利文都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再塑生命的人》这个标题中的“再”已经不仅仅意味着沙利文塑造了海伦的生命,更是在艰难中互相成就,更意味改变彼此生命状态的,激发彼此生命能量的生命和生命的对话。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吧。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前几天,我和正在上一年级的女儿一起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又是另外的心情。我把自己女儿,想成海伦。假如我的女儿是海伦,我会不会那么耐心。细致入微地教她?一天一年可以,十年如一日又会不会呢?想起平时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的情状,也忍俊不禁。一个会读会听会说,会唱会跳会逗你开心的孩子,又有什么理由不把慈悲都拿出来呢?

  我又想又有多少孩子没有海伦这样的幸运。她的成功因此被当成范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沙利文在海伦的成功路上功不可没。那,如果他们在这一生中没有机缘相遇,那人生会是什么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再塑生命的人》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