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公益读书会音频讲解的文字稿)
亲爱的小伙伴们: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共读的第一周。让我们从阅读第一本书开始。按照我们的共读计划,本周的阅读主题是「识别控制行为」。接下来,我会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本周的四个要点。
第一,控制行为有什么特点?
第二,控制行为是有意为之的吗?
第三,「see you see me法」确认控制行为。
第四,「董斗士」自我保护法。
首先,我们来看控制行为有什么特点。
说起控制行为,很多人都不陌生。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我们时常遇到交流困难的情形,无论自己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对方理解你当时的所思所想。这时,可能自己遇到的就是控制行为。
比如说,孩子考完试回到家里,拿出试卷给父母看,妈妈质问孩子:“怎么考得怎么糟糕”孩子说:“我也不知道,我有认真学习。”妈妈说:“你哪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会考得这么差吗?”孩子说:“可是我现在已经很少出去玩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了。”妈妈说:“那说明你是在磨洋工,出工不出力,花了时间却没有好好学习,成绩在这儿摆着呢,好好学习不会是这个分数。”
无论孩子说什么,妈妈都认定了,孩子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学习才考不好的。
再比如,一位女士在和她的丈夫结婚后,发现丈夫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常说她很笨,连基本的家务都做不好,甚至给她起了一个绰号“蠢材”,经常用这个绰号称呼她。无论这位女士怎么解释给丈夫,怎么努力做家务,都无法改变丈夫对她的看法。她感觉自己被贬低,在丈夫面前似乎低人一等似的。
以上,就是两种控制行为。
这些控制行为的共同特点有三个。第一个特点是控制者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认为自己很清醒、很明白。但实际上他们曲解了事情。
第二个特点是控制者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用自己的观点 取代对方的观点。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被控制者往往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控制。
第三个特点是被控制者的个性被抹杀。控制者根本不听对方任何解释,因为他们目中无人,不关心你的想法,也不想真正了解你,根本不认为你是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是个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别的个体。
好,以上就是控制行为的三个特点:控制者自以为是、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控制者目中无人,抹杀了被控制者的个性。
讲完控制行为的三个特点,我们来看看,控制行为是有意为之的吗?
大家觉得控制行为是人们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的呢?一味批评孩子的家长,是故意去控制孩子吗?成天嘲讽妻子“蠢材”的丈夫,是故意把妻子贬得一文不值吗?
其实,控制者们往往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控制者即使意识到了自己的控制行为,仍然欲罢不能,更不理解自己为什么非要这么做。无论他们多么后海,改变自己又非常艰难。
这本书认为,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有些控制者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和错误。有的人为了“让孩子止住哭声”而动手打他。甚至有仅6个月大的孩子,也可能因为哭而挨打。这样对待孩子,会破坏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使他们迷惑,让他们不知所措。但他们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和错误,反而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孩子就要打,不打就会“作妖”、就会变得任性。
有些网络暴力的人,对犯罪的理解往往与问题的实质南辕北辙,他们将辱骂和暴力的责任归咎于那些受害者。比如一位夜间跑步锻炼的女孩遭到性侵,很多网友反而认为她“自找的、为什么天黑了还出去跑步”、“至少自己也有部分责任”“活该倒霉”。
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和错误,是控制行为无意识的第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控制者有着紧张的人际关系,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作为和目的背道而驰。
比如一个母亲的初衷是想要“止住孩子的哭声”,但是采用的方式却是动手打孩子,结果加剧了孩子的痛苦,让孩子哭得更厉害。
比如一位想要挽回妻子的感情的丈夫,由于其强烈的控制欲,迫使妻子最终离开了她。由于这位丈夫对于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存在错误的见解,觉得自己越狂暴和愤怒,妻子就会因为恐惧乖乖地回到他身边。结果,忍无可忍的妻子最后还是离开了他。
有一首老歌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舵手。每个人都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目的地。但是有些人成功到达,另一些人却失败了。那些控制者是目的和行为背道而驰的人,他们认定自己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却沿着错误的航线行进,结果到达的不是富饶的小岛,而是贫瘠之地。
控制者的航线错误,但他们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把责任归咎在船上的其他成员身上。
而一个好舵手,即便自己偶尔偏离正确的航向,也能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出调整,确保朝着正确的目的地前进。
好,以上说的是大部分控制行为是无意识的两各方面,一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和错误,二是意识不到目的和行为背道而驰。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去做一个好舵手。
第三部分,是如何识别控制行为。这里,我把书中的内容总结提炼为「see you see me」法。
有一首歌叫say you say me, 这里我们用了谐音,意思是「看看你、看看我」,也就是说,要识别控制行为,我们一要观察对方的言行,二要觉察自己的角色和信念。
我们先来看,如何观察对方的言行。我们刚才说过,对方会自以为是地曲解对方,并且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具体来说,他们可能会这样说:“我知道你想要什么”“我比你更了解你,更懂你的想法”“我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我告诉你为什么要怎么做”“你要听我的话照着做就可以了”……
我们再来看,如何觉察自己的角色和信念。首先,我们要看看自己的角色是我们喜欢的,还是对方强加给我们的。就像我们在刚才的例子中提到的,控制的妈妈把「不认真学习」这个标签强行贴在孩子身上,控制的丈夫把「蠢材」角色强加给妻子。其次,我们要觉察自己是不是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比如,很多人都相信一些关于爱的伪命题或者鸡汤话语。常见的有“如果真爱一个人,就要包容他的一切缺点。”“相爱就是去学习信任一个人。”相爱,真的意味着要包容一个人所有缺点吗?真的意味着要去学习信任对方吗?什么情况下,可以包容,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包容?什么情况下,可以学习信任对方,什么情况下,信任对方反而变成对自己的否定?这些关于爱的信念,就需要加以觉察和辨析,从而识别,自己是不是正在遭受控制行为。
好,以上我们讲了控制行为的特点、控制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以及通过「see you see me法」来觉察控制行为。
最后,我们简要地来谈谈,面对控制行为,如何保护自己?
这里,我把书中的内容提炼为「董斗士」自我保护法。
董,是指只有你自己最懂自己、最了解自己。很多人常常自以为很了解你。特别是我们的父母、配偶、兄弟姐妹、亲密的朋友、老师、上司等等。但你要记住,没有人比你更懂你自己。
斗,是指在控制行为发生时,受害者试图保护自己,和控制者争辩。但人们常常把这种争辩描述成“争吵”,而本书的作者埃文斯不认为这是争吵,而把它看成是一种斗争,是回击他人入侵、保护自己本性的斗争。
董斗士的「士」,其实是认识的“识”,指的是我们在对待他们的评价和定义时,特别是负面的否定性评价,要去认识自己。
那些尝尝否定我们的人,是在假装了解我们的内心,对我们乱下评语;他们对我们的评价遮蔽和扭曲了事实,模糊了我们的视线。
对此,人们通常有三种应对方式。第一种是,不接受,继续保持自信。他们知道别人在不懂装懂,知道别人的话不足信。
第二种应对方式是,接受评价,但这样一来,黑白就颠倒了,把对的说成是错的,错的说成是对的。我们的自我本性遭到否定,自信心动摇。每当我们接受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就把自己的体验抛在一边,丧失了自我感觉。丧失自信最常见的后果是极端的举棋不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能依据错误的认知进行人生选择。
如果人们与自我完全脱节,没有了痛苦的感觉,完全的自我分裂,就会试图控制别人。我们也会发现,曾经被控制的人,后来又成为了控制者。
第三种应对方式,也是我们鼓励大家采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接收对方的负面评价,并感到自己的本性被否定,自信正在动摇时,把注意力从认同对方的评价,转到认识自我、保持真实的自我上来,我们可能会因此感到痛苦,但千万别因为痛苦就抛弃了自己的感受。
好,以上就是我们本周阅读的重点内容。我们来回顾一下。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控制行为有三个主要特点,自以为是、适得其反、目中无人或者说抹杀个性。
第二部分,我们讲了大多控制行为是无意识的,主要表现在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和错误,像一个差劲的舵手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作为和目的背道而驰。
第三部分,我们讲了「see you see me法」觉察控制行为。一方面,要观察对方的言行。另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角色是否是被强加的、并且尽量去辨析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第四部分,我们讲了「董斗士」自我保护法。包括,你是最懂自己的人,对抗控制是斗争而不是争吵,认识自我、保持自我。
本周的重点内容就全部讲解完毕了。请大家安排好阅读时间,完成打卡。我会在小程序里和微信群中阅读大家的打卡内容,给大家反馈,也鼓励大家互相反馈、共同讨论。
(无戒学堂,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