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替代的亲情?

看过一个街边采访说:假设你去坐高铁,得知你的身边是一个56个月大的生物,可爱软濡,当采访者被问到如果这个生物是一只可爱的哈士奇,有些女生眼里闪着光,觉得很开心能和这么可爱的生物一起开始高铁的旅程。而当这个生物成了会啼哭的婴儿时,好多人纷纷扶额还是算了。最怕与人相处的生物—熊孩子婴儿,这个可能是很多人的切身之痛。所以知乎上才会有如何应对熊孩子的指南,吐槽熊孩子的那些事。好回到事情本身,俗话说的好子不教父之过。熊孩子的表现不过是父母的一种折射罢了。

听过一个故事:理发店里有两个孩子七八岁的样子,是一对双胞胎,要把墙上的画撕扯下来。画的内容是一位老者给人剃头,题曰:绝顶功夫。是镇店之宝吧,老板很着急,不断地变化花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希望孩子放画一马。而在这期间孩子的母亲在玩手机丝毫不理会,听任孩子的顽劣。老板锐声地呵斥一声,坐在一旁的母亲立马变脸站起来,提着尖嗓子说:“弄坏了多少钱,我们赔!”脖子上的白金项链闪着寒光。说话的时候眼睛乜着,眼角闪现着讥诮的嘲讽意味。老板立马堆笑着,谁料到,两个孩子中的一个突然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嘴角傲慢地翘着,来了句:多少钱,我们赔。


文章的结尾作者说:盛气凌人的父母是很难培养沉静有教养的孩子,不是小树不想长好,是风歪了。

看到很多文章会为父母洗白: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会有很多的不懂和不足。可笑的是往往有很多的父母是站在天平的上方,拿着锐器指责你狼心狗肺不懂得感恩,丝毫没有察觉自身的不足。如果一开始没有勇气和能力去为别人的人生引路的话,就不要怪孩子不能成为真正别人家的孩子了。

日本的小学老师很多是博士,童年时期的孩子没有成熟的分辨善恶的能力,高学历的老师接受知识的熏陶比较多更难能够为孩子指点迷津。而作为父母,不能将孩子托付给了学校自己就“两袖清风”,不是回到家叮嘱孩子学习然后自己就玩手机去了,而是能够稍微聊一下自己的近况今天发生的趣事,孩子不一定听不懂只是你以为人家听不懂罢了。


即使是在孩子长大后,有时也会需要你的指点,即使他不说,也不意味着你就真的去旁观。贾平凹在《酒》的散文中写了他和父亲的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段时间他很烦恼,但是并不想让父亲知道,谁料到有一天父亲自己跑到城里来,本来不会喝酒的父亲,没有来由地想要跟他喝酒。喝着喝着,父亲突然对他说,你的事情我都知道了,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就不会有大出息。当然了,咱也不寻事,出了事咱也不怕事。我就是怕你不经事,专门过来看看你,告诉你几句话就来了。


其实亲情的本质就是一种驯服,《小王子》中把驯服定义为建立联系,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是一种相互驯服的过程。


所以请你驯服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替代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