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从军》说开去

        今早,与女儿共读小古文《木兰从军》。初读,标出不识的字,查音,敲准意思;再读,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三读,反复读,读顺,读熟;四读,跳出文章,根据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来理解,木兰从军表达了什么意思;五读,读出木兰身上的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何启示。

图片发自App

        因为女儿年前的历史课上已学习了南北朝这段历史,所以我采取了提问的方式,依次抛出几个问题:提到南北朝,你能说出几个关键词?能想到哪些诗?这段历史经常考的是哪个知识点?

        女儿想了想,能回答出:南北朝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战乱频仍,能回答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但其他的答不出来。

图片发自App

        我提示:南朝四百八寺,女儿顺口接道:多少楼台烟雨中,我又问:这反映了什么现象?

        “佛教盛行!”

        “为什么佛教在此时盛行?”

        女儿想了一小会儿,給我拋出来两条课本上的答案。

        “教条了!用自己的话,总结,一定要自圆其说,最起码要自己能说服自己。”

图片发自App

        女儿皱眉,低头想了想,过了会儿,摊手,不会。

        可也是,毕竟是12岁的初一小孩,用全国卷高考小论文的难度考她,的确是难了,过了!

        我引导她,从佛教本身的教义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以及统治者和老百姓的想法三方面考虑。

图片发自App

        在我循循诱导下,女儿慢慢的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第一次激荡、动乱的大时代。胡人的入侵把汉人的国土搞的乱七八糟。担惊受怕的老百姓,希望有所寄托。统治者则希望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加上佛教的“功德”思想,于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佛教”。从魏晋留下来的岩壁佛教文化遗产,可见当时执政者对佛教的重视,也因为佛教,这群原本居住在北方的胡人,彻底的融入了汉人社会,成为汉族群之一。也就是魏晋南北朝这个大时代,令佛教与中国人融成一体。

图片发自App

        最后,木兰从军,给我们哪些启示。经过我们娘俩的分析、切磋,达成以下共识:

启示一: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谁说女子不如男!

启示二:孝顺父母

        花木兰是北魏人,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启示三:聪明勇敢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一个女儿身,从军多年却从未被人发现,足以体现她的聪明机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军的艰苦使男子都未必忍受得了,她一个女子,从军在外,保全了性命,赢得了荣誉,足以体现她的机智勇敢。

        最后,我又上网搜了相关的影片,找到了2009版《花木兰》,网上反响还可以,抽时间一定要瞧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木兰从军》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