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

      从认识这本书开始吧,最早的时候淘宝改版新增微淘这一栏目,需要持续不断的内容输出,我们叫内容运营,作为一个理科生来负责这块着实让人痛苦了一段时间,后来学着去模仿但是写出的内容很少受到粉丝的关注和点赞,这时朋友们说因为我的内容与粉丝之间无法产生共鸣,从而也就不会存在关注和点赞一说了。为此开始寻找大量的书籍去寻找与用户之间产生共鸣的点,直到遇到这本书,仿佛疑团都慢慢解开了。

      最开始崇拜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得到的罗胖推荐,这样一位知识大咖的推荐也为这本书的内容莫名的增添了价值感,还有这本书开篇的那段话:人们对一本好书的定义,往往未必是这本书能教会读者什么全新的知识,而是它能否验证读者自己内心某个隐约的公式。最近又重新翻看起了这本书,希望在每周一篇的文章中能够更多与阅读的人产生某种观点的共鸣。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9个章节从内容官产生的背景、三大外部条件的具体阐述,再到好内容的5个自身要素详细的阐述了作为一个内容官想要写出让读者共鸣的文章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技巧。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

第一部分开始从三个时代的演变来引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发展的过程,迎来内容为王的时代。

从2010年电商圈品牌即品类的广告时代相继诞生了相应的行业巨头,当时最能体现那一时期的广告提的变化就是在电商行业中了,基本上圈内人见面就谈大数据,这个阶段大家都信奉三本书《定位》《蓝海战略》《大数据时代》。最后发现就是将产品和品牌集中到存在庞大市场需求却没有行业巨头的蓝海品类上,再将广告投放着眼于最强势渠道的集中轰炸,从而快速占领市场和用户的心智。当时电商圈较为出名的品牌阿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

从阿芙精油到励志橙,伴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传统媒体向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中,内容为王的时代,产品即内容,用户即媒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工作,更多的时候是基于内容的宏观传播与控制力,去引导和控制每一个个体,而这种个体发声的体系,我们称之为“共鸣”

第二部分从引起用户共鸣的三大外部条件:情绪、标签与角色。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标题党,当用户看到标题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就已经跟着标题里的情绪关键词开始波动起来了。而当下深度内容并不受欢迎,很多深度内容都被压缩又压缩,用户已经疲于阅读,基本上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情绪,标签,角色在成为一个真正的首席内容生产和运营者之前,认真学会会有不错的收获。

情绪犹如细菌的传染性一样,心理学家艾丽斯说:人的情绪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的,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和观念产生的。而这源于情绪的高传染性,在社交网络下大量的信息对情绪共鸣的产生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愤怒情绪更容易得到传播。曾经有一本书《乌合之众》非常火,里面就提及到群体往往容易陷入情绪化中,并且极端感性,当下互联性的信息潮中普遍呈现的感性化特征,常常微博的热搜总能看到这类的头条信息。

第三部分教我们一个好内容需要具备的5个自身要素,让我们的内容更加有感。

好内容的5个自身要素分别是:联系,压力,情结,落差,发酵剂

要想与用户产生共鸣,首先内容要与用户之间有所联系“与我有关”“与我们有关”这样才能引起下一步的点开或者关注,内容中的落差感,压力的融入让文章更加能够带动用户的情绪。人们往往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一厢情愿的“情结”陷阱,我们可以迎合情结,用“英雄之旅”包装和组织我们的内容。

在信息爆炸时代,仅仅通过事实往往无法满足用户,面对用户体验上的落差,打破常规,制造意料之外的内容,增强对比,强调差异,我们更应该关注传播中的角色“人”的感受。这里的案例就是海底捞,他的过度服务是为了谁。

有了以上的准备,接下来就是要让话题持续扩散的发酵剂,我们可以在内容中加入悬念,保持话题的争议性,内容中的场景,增大发酵的效果的蒸笼,挖掘其他可以发酵的细节。我们可以通过案例“4小时逃离北上广”这个网络实践来具体分析。


本书的结局总结了作为首席内容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即开启人们对一个行业的“想象”。作为首席内容官的三件事:感知、翻译和想象。

  作为一名新入门的内容运营人员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为即将准备从事内容运营工作给出了非常棒的方法,强烈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