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50讲》之三——孔子的“克己复礼”

一提到孔圣人孔了,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而孔子也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位牛人一辈子都在主张“克己复礼”,然而他却失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什么是“克己复礼”

先说说什么是“礼”。周朝建立那会儿的人们还处在一种很懵懂的状态,他们在理解世界的同时形成一套自己价值观,并由此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被整合成为“礼”。

孔子就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比较深的鲁国,这个时侯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之间为了利益相互争战不断,礼崩乐坏,宗法礼制不再具有约束力,数百年来人们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秩序崩溃了,人的精神和信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孔子的“克己复礼”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提出的。“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的各种冲动欲望,依照传统留下来的“礼”也就是“周礼”的要求来做事,让社会返回到周朝初年那种温情脉脉的形态里去,这样就能达到儒家的最高理想——“仁”。

“仁者,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仁政观念,“仁爱”它不是今天所谓的博爱 、关爱、雷锋式的爱,而是一种源自血缘纽带和家庭关系的爱,这种爱是宗法式的社会结构所特有的爱。所以儒家总会强调 “仁爱”是一种“等差之爱”,不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而是要根据亲疏远近调节爱的浓淡。

“克己复礼”失败的原因

上一篇我们已经提到过,随着社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周朝初年奠定的封建、宗法关系逐渐变淡。直到春秋末期,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治大国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中国逐步走向集权制,集权的涵义就是中央要对地方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这就必须把宗法大家族彻底打碎成一片散沙,因为中央不容许皇权之下有任何民间组织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大帝国变成一架高效的机器。宗法式的社会结构的土崩瓦解使得孔子的“克己复礼”注定走向失败,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得到重用,晚年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史纲50讲》之三——孔子的“克己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