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宋词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华丽楼阁。

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

但:只。

婵娟:指月亮。

赏析: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此词,时作者在密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受到排挤,被迫离京,自请调往密州任太守,时苏轼弟弟苏辙(子由)在济南,不见已七年。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举杯问青天,明月几时才有?不知道天上宫阙,今晚是什么日子?开篇此问,问得新奇,将读者瞬间带入神秘而辽阔的天空,因不知天上为何年,自然引出下文“欲乘风归去”一探究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要乘风归去,又担心天宫琼楼玉宇,处于高处,不胜寒冷。“我欲”、“又恐”两词,体现了作者在发挥绮丽的想象力同时,赋予了极细腻的心理活动,在“欲”与“恐”之间,在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作者心里是极其矛盾的,是从此隐逸江湖,还是不甘屈服,继续为官,造福百姓,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作者以实际行动做出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句用典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自然而贴切,神思飘逸,化用无痕,月下起舞,对影成双,寒冷的天宫,怎比得上人间温暖的烟火。词人从幻想回到人间,纵使屡遭排挤,仕途屡屡受挫,然作者依然深爱人间。“何似”一词将神思从神秘深邃的宇宙中收回,顺利过渡到下片的望月感怀。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光移动,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装饰华美的门窗,照在室内无眠的人。本不该惆怅,可为何在离别时如此圆呢?“转”、“低”、“照”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慢慢流逝,人无眠,可见思之深。“何事”一问,将词人心中的埋怨与无奈尽数托出,此问虽问得无理,却又饱含深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难以两全。此句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理智的情感,此句似乎在回答“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词人宽慰自己,也在宽慰世人,自然规律如此,何必因离别而悲伤呢?一“古”字将读者瞬时带入漫长的时间之河,拓宽了词的时空维度,放眼远古及今,“我”与子由之间的离愁微乎其微,词人由物及事、再及人,道理浅显易懂,又极富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愿这世上相互思念的人都能平安,即使远隔千里,也可共赏一轮明月。此句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词人终于释怀,从对弟弟的思念中走出,将心中的万千思念化作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感情也随之升华。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词为作者代表作之一,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虚实结合,上片思绪直达高寒而神秘的天宫,词人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最终以“何似在人间”收笔,极细腻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下片写人间之情,兼怀子由。由“此事古难全”而至内心释怀,结句将个人情感引领到更广阔的时空。此词好似一曲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咏叹调,感情真挚,语言清雅,意境宏阔,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为历来咏中秋词之绝唱。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坡词‘低绮户’,尝云‘窥绮户’。二字既改,其词益佳。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近宋词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