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力,才学文——读书第一篇

弟子规的开篇。讲到的正是有余力则学文。

我们默认接受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特质的、有自己的自由发展的权力的。所以我们应该给她们足够的爱和自由。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需要引导和约束。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正式谈对孩子的约束,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中国人就是这点好,方便,要什么准则不需要自己琢磨,直接去书里翻翻就来了。

说到任何路径都应先确定目标,比如我们总喜欢研究教孩子这个教孩子那个,那么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每个家庭的期盼不同,可能大部分家庭没有细想过具体目标,只是说期待孩子好。到底什么才是好?不知道或者说没想过只好随大流。不知道目标,所以没有准则。没有准则,行为自然有偏差。所以我们时常见到那种明明嘴上说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出人头地可一旦孩子考试低了几分就忍不住上手想揍的情形。这并不是家长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缺少冷静地思考。

我们都知道成人分成四等,依次为:

品德好本领强、品德好本领不强、品德不好本领不强、品德不好本领强。

想要孩子长成什么样子呢?将来孩子的本领强不强,我们做家长的其实是很难控制的。反而是品德好不好、身体好不好倒是可以努努力。一个孩子,如果智商超高将来有大本事,那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给他做好思想品德工作,不然对社会的危害太大了,毕竟你我凡人,再有心也研究不出来什么生化武器对吧?一个孩子,如果资质平平,可能干不过那些有本事的人,那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给他做好思想品德工作,毕竟老实人就老实人吧,没有什么比平安一生更好的事情了。

再读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

弟子就是学生,规自然是规矩。说到规矩,现在很流行创新。这本来是很好的事,但是一旦走偏了,就很不好。孩子不应该太过死板,但是如果不拿一个规矩和界限给他们,他们会活得非常痛苦。所以依据圣贤的的教诲编制出行为准则。其中有些细节可能和现在不贴切,但精神是不变的。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行为要谨慎,做人有诚信。要对众生有博爱怜悯之心,要对仁德优秀的人有亲近向往学习的态度,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有余力,则学文。

上面几条最基本的事情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各种知识。如果没有学好这些做人的品德基石,就不要去学了,万一学出来一个高知反社的人,就很麻烦。

所以最近看到有劝学的文章,对很多因为家里有钱的家长表示对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或者自己表示读书也没啥用的孩子不停地苦口婆心的劝解:一定要读书啊,有钱也要读啊。我真是同情作者,顺便不认同作者:读书应该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是一件有要求的事情,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不想读就不要读呀,把有限的资源留给特别想读的人多好。

有钱本来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金钱、物质在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是一切高层建筑的基础。有钱我们才能去做很多很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把事情搞反了,把有钱当成了目的。

本来是:有了经济基础,我们就可以有条件去读书学习,成为一个更好、更优秀的人。

变成了:我们要努力读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样就会有钱。

本来是:有了经济基础,我们就有精力去研究艺术、哲学、诗歌等更,有更多的艺术作品,让生活更美好。

变成了:我要努力画画、唱歌、写文章等等,有更多的艺术作品,然后可以卖钱。

诸如此类。这就把钱置于很尴尬的地位。钱也很无奈。名利均可类推。这些观念如果只用于自身还好点,如果用来教育孩子就会变成大问题。当下这个情况越来越普遍,有觉知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尽量调整回来。

……以上,愿天下孩子都品行端正、平安健康、茁壮成长、前程似锦。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余力,才学文——读书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