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维护需要的工作量很大,大型软件的维护成本高达开发成本的4倍左右。所以,软件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减少软件维护所需要的工作量,降低软件系统的总成本。
定义: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维护活动:
非结构化维护:软件配置的唯一成分是程序代码,也就是没有软件配套文档。
结构化维护:维护工作从评价设计文档开始,确定软件重要的结构特点、性能特点以及接口特点;估量要求的改动将带来的影响,并且计划实施途径。
维护工作量模型:
M是维护用的总工作量,P是生产性工作量,K是经验常数,c是复杂程度(非结构化设计或缺少文档都会增加软件的复杂程度),d是维护人员对软件的熟练程度
——————————————————————————————————
软件维护过程:
——————————————————————————————————
软件的可维护性:
定义: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或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文档: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由于长期使用的大型软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经受多次修改,所以文档比程序代码更重要。
——————————————————————————————————
预防性维护
——————————————————————————————————
软件再工程过程
——————————————————————————————————
小结:
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持续时间最长,代价最大的一个阶段。软件工程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降低维护的代价。
软件维护通常包括4类活动:为了纠正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而进行的改正性维护;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适应性维护;为了改进原有的软件而进行的完善性维护;以及为了改进将来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而进行的预防性维护。
软件的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是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基本因素,软件重用技术是能从根本上提高软件可维护性的重要技术,而本书第9章至第12章将要讲述的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是目前最成功的软件重用技术。
软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和软件可维护性有密切关系。良好的设计,完整准确易读易理解的文档资料,以及一系列严格的复审和测试,使得一旦发现错误时比较容易诊断和纠正,当用户有新要求或外部环境变化时软件能较容易地适应﹐并且能够减少维护引人的错误。因此,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充分考虑维护问题,并且为软件维护预做准备。
文档是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文档甚至比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更重要。文档可分为用户文档和系统文档两大类。不管是哪一类文档都必须和程序代码同时维护,只有和程序代码完全一致的文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档。
虽然由于维护资源有限﹐目前预防性维护在全部维护活动中仅占很小比例,但是不应该忽视这类维护活动,在条件具备时应该主动地进行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实质上是软件再工程。典型的软件再工程过程模型定义了库存目录分析、文档重构、逆向工程、代码重构﹑数据重构和正向工程6类活动。在某些情况下,以线性顺序完成这些活动,但也并不总是这样。上述模型是一个循环模型,这意味着每项活动都可能被重复﹐而且对于任意一个特定的循环来说,再工程过程可以在完成任意一个活动之后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