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连载:《闲话三国》(554)

第52回:易华章孔明诵赋                    屯精兵孙权赠剑(九)

    “子敬听了,只要孔明弃刘备,助江东,本督非但不杀,并且本督让位于他,情愿做他下手。要不然定杀不休。”

      俗话说,爱得过分就是害。周瑜本来确实敬重孔明几分,甘拜下风,就因为孔明过于胜过周瑜,因此反成坏事。

      再则,周瑜与诸葛亮不是私人之仇,两人各为其主,他们之间的成见,不是私下可以解脱的。

      倘然是私隙,往往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了结。现在,要是孔明不投顺江东,周瑜是非杀他不可的。

      鲁肃想,刘备穷虽穷,要孔明弃刘备、投江东,这是痴心妄想,就好比叫你周瑜弃孙权、投刘备一样不可能。

      但是,事在危急,只要有个办法,把周瑜一时之气平一平,谅必日后不会再杀孔明了。

      再想到孔明这个人,也实在不识时务,在周瑜面前显什么本领、逞什么能呢?

      好得他的长兄在江东,身为上大夫,倒不如请诸葛瑾去劝解劝解他,一来缓和一下周瑜的怨恨,二则借此机会给孔明送个消息,免伤两人、两国之和气。

      故而说道:“大都督,既然要孔明投降江东,照下官看来,何不请子瑜大夫到来,叫他走一遭,想必兄长之言,孔明定然肯听从的。”

      周瑜想,这倒是两全之计,成功不成功,先去试一试。因此,命人相请诸葛瑾。

      诸葛瑾听说都督相请,要紧来到帅府,进见周瑜:“下官见都督。”

      “费心子瑜先生,前去劝说令弟归顺江东。”

      诸葛瑾马上回答道:“都督,我等弟兄虽好,但志向不同。我助吴侯,命我弃主归顺旁人,我决不应允。我弟亦然如此。我看不必前去。”

      “尔去走一遭,成则有功,不成则无罪。”

      诸葛瑾想,这种差使倒好,有益无害,那就去跑一趟。诸葛瑾离开帅府,一路上往孔明府第走来,一面暗自思量着见了兄弟如何开口。

      心里想,我家兄弟这张嘴能说会道,我实非他的对手。

      想当初我叫他一起出山扶助江东,他对我讲永远不出山,不知什么缘故又去相助刘备了。

      据说刘备三顾茅庐,哭得我家兄弟出山。照这样看来,兄弟见哭怕的。那末,让我也在兄弟面前哭上这么一哭,哭得他弃刘投吴罢休。

      诸葛瑾真比鲁肃还要老实,他不知道刘备的哭大有奥妙所在,他有什么道理呢?

      一般地说,心中悲伤,或有苦衷,而抑制不住要哭。诸葛瑾身为上大夫,高官厚禄,家境又不错,又有什么苦衷可言!

      尤其他的儿子诸葛洛,人称神童,年未满十,就才华横溢。有一次,孙权宴请江东文武,诸葛瑾带子赴宴。

      席间,孙权命手下牵一头驴子上堂,用蘸着白粉的毛笔,在驴子的面孔上写着“诸葛瑾”三字。因为大先生诸葛瑾生一个长方马脸,意在趣笑他的脸象驴面,顿时哄堂大笑。

      诸葛瑾老实人,明知孙权与他打趣,可是他只会笑,不会辩驳。哪知他的儿子诸葛洛从旁走出,不慌不忙将孙权的笔拿到手里,到驴子面前,踮起小脚,在驴面上“诸葛瑾”三字之下添上两个字:“之驴”,这样大易原意,这头驴便成了诸葛瑾的了。

      所以“诸葛瑾之驴”,并不是诸葛瑾象驴,弄得孙权惊呆,堂上文武个个夸奖,由此出名“神童”,到处传扬。

      所以他一路走,一路屏,好不容易屏到孔明府,总算屏出两滴可贵的眼泪水。他无论如何不舍得揩去,要让自己的亲兄弟看看。

    因此,要紧上前:“门上有人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书连载:《闲话三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