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第一遍是浑沦吞枣地看了这本书,今天开始重新好好理解其中的真意。看了你对第一章的见解很是同意,我再读它时也觉得当今社会阶层分化,城市化不断推进,不仅脱离土地多年的城里人失去了对乡土性认同,而且越来越多的“乡下人”也慢慢远离土地,似乎我们的乡土性基层正在不断弱化,逐渐由礼俗社会走向法理社会。记得以前高中老师告诫过,如果以后有能力还是应该选择去大城市发展,那些地方人情关系网较之小地方反而简单些。我想这话中的道理大致也是因为上述吧。

      虽然是薄薄的一本,但是很耐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社会结构的认识,让我理解差异的根源,尊重差异,对长期存在的社会形态有所理解,安然面对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产物,费老的《乡土中国》让我对生我养我的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对自己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的意思并不是藐视的意思,而是说中国的基层百姓,农民都是依靠着土地来谋生的,他们的一生几乎都是围绕着土地,产生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圈子。这种社会圈子的特性是缺少变动,往往几百年下来各个方面的变化几乎没有。另外,这种社会由于属于小农经济,需要的分工程度很浅,社区之间从经济上并不需要太多的互相接触,同社区的人几乎都只在本社区内活动。由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社区中成员发生了亲密的感觉,大家都成为了熟人,乡土社会就从熟悉中取得信任。这和现代社会,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依靠契约好法律来约束,完全不同。在“长老统治”章节中,还讲到另一种权力,既不是横暴性质,又不是同意性质;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又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力,或是说爸爸式的。我想乡土社会的权利更倾向于这种类型吧。

      读这本书,首先扩宽了思路,其次又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了农村;不得不承认,书中的很多事情,在现在的中国乡村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的原因有很多,总体而言是整个社会发生了变化,社会在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土地从情感到经济的角度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乡村的熟人社会,村里的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并没有那么'熟'到可以建立起一个自发形成的舆论监督机制的地步.,所以可能对书里面的各种事情更加有体会的是老一辈的人或者我们回忆的日子~但是书中也有很多观点仍然戳中当今的要点,”社会关系是像水的波纹一样,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无论我们现在标榜自己有多么现代化多么西方化,乡土的东西已经融进了我们的骨血中,是无意识的举动行为就可以体现了。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需要了解一下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背后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因为乡土中国就是你我成长的地方。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也让我更了解中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