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看了四部电影,分别是《头号玩家》、《脱单告急》、《低压槽》和《后来的我们》。虽然看了这么多,可是想动笔写一写,却没有多少。很多东西,看一遍不会有太多的感受,除非有极为触动你的地方。
《头号玩家》讲的一群人因为一个VR游戏,通过现实和虚拟的碰撞,黑与白以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本片提前告诉我们,VR或将破坏未来的生活。
《脱单告急》算是这几部里最好看的了,讲的是三个男生和一个女神的故事。女神有一次在酒吧喝多了,误闯男卫生间,碰到男主,吐了他一身,两人不小心滑倒在地,女神头发被卡在了男生的腰带上。
于是,女生在卫生间因头发夹着疼在男卫生间不停地叫唤,诡异的声音被门外刚好路过的校园首席八卦员听见了,于是闯入卫生间录像并拍照。接着,照片和视频在校园里传播开来。
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行”,女神要求男生在他毕业前,必须在学校里找到比她还漂亮的女友,以示证明自己的“清白”。故事就从女神帮男一号,追求校园里另外三个女神开始的。最后,她俩互相喜欢并爱上了对方。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女神告诉男生说,你首先必须很懂女生,以她喜欢的方式去喜欢她,而不是你喜欢的方式去爱她。其次,追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这部片子还是挺有实际教育意义的。看完想起了大一那年,我们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当时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女生,他俩算是老乡,其实我们三都应该算是老乡,同一个省份不同的城市。
这个男生在其他院系认识了一个姑娘,也是老乡。他俩关系很好,于是隔壁系这个姑娘帮他追求我们班这个女生,最后她俩好上了,现在孩子都好几岁了。这是真事,不是演电影。
昨儿看了《后来的我们》,之前听朋友们说电影挺一般。看完之后,的确如此,故事很平,没有太多的亮点。说实话,没有感动我的点。男女主角演的中规中矩,倒是男主父亲这个角色,让人眼前一亮。
或许,是前期炒作的过猛,让我对这部影片从最初的期待到后来的没有。比如退票风波,比如关于电影里三首歌曲的文章刷屏,还有各种类似《平凡之路》的宣传海报。
可能是早已习惯了这种煽情的宣传语 ,对这种铺天盖地的鸡汤句子早已免疫了。反倒是被各种衍生出来的段子笑喷,不得不说高手在民间。
“去电影院看《后来的我们》我没哭,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哭了,因为电动车不见了”。昨儿在朋友圈看到这句话,把我看乐了。
有些人错过就是错过了,即便回来了,那也早已物是人非。还记得电影里那个片段,当林见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北京买了大房子之后,想要方小晓和父亲一起过来住的那一刻,他们都选择不去。
林父拒绝并说道,“那是你的好日子,我的好日子在这里,我不去”。老家的房子虽然破旧,但是这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有林父的朋友,还有他的根。正所谓,落叶须归根。
多年前,方小晓的梦想就是在北京扎根下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是,当林见清提出让她搬过来的时候,她同样也拒绝了。她说,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我了,房子已经不是我最想要的了。
这样的情节看似不怎么符合逻辑,但事实上现实可能就是这样。很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确很想得到,可是经历了种种之后,我们却发现,那其实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女主可能是希望同他一起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两人一起打拼出来的“江山”,而并非是你在穷困潦倒之时,放弃我们的爱情,于此振作起来,然后你一个人奋斗出来的房子。
如果说没办法一起经历生活中的大风大浪和坎坷之路,那么或许我们也将无法一起共享胜利的果实。有时候,风雨中的不离不弃,比富贵荣华之后的相见更为珍贵。这也正是女主想要的,然而当初男主却选择了放手。
在最该说在一起的时候,却选择分手。再想在一起的时候,时光却回不去了。因为一切都变了,你变了,我变了,环境变了。即便对彼此还有感情,那也不是最早的那份初心。
相比这个电影,我更喜欢刘若英和制作人陈升的爱恨情仇。刚开始,她是他的助理,后来他把她当做女儿一样对待,帮她出道,制作专辑,从此红遍大江南北。
他俩是相知相爱的,这种爱出于师徒之间,高于两性之间。可陈升早有家室,他俩这辈子注定不可能。
多年后,他俩同时出现在一个综艺节目里,陈升告诉刘若英,“你就像那个风筝,我早已经不知道你飘到哪里去了”。陈升的意思是说你已经很火了,已经不再需要我了。
而刘若英的回答是,“可是风筝的线还在你手里,你只要往回一拉,她就回来了啊”。陈升说,“线头我已经找不到了”。听到这里,刘若英瞬间泪奔。
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感情充满着各种遗憾,才会成为我们现在茶余饭后的八卦闲聊。似乎我们都爱上了悲伤的故事,对圆满的东西反而经不起我们内心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