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妈妈知道怎么办》
读者:Mocy
日期:2020.12.6
页码:P94—P104
收获:
一、ABCs教育法,如何真正做到不吼不叫?
1、区分“吼”和“骂”。
吼:大声说话针对孩子的行为。
骂:不仅针对行为,还针对孩子的品性甚至人身攻击。比如: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那么坏/你看你没出息的样儿!
PS:戒吼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要用非理性的期待折磨自己。
2、父母可以吼孩子,但绝对不能骂孩子。
错误行为:孩子做错事了,很多父母都特别喜欢提炼总结,上纲上线,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长期否定孩子品性=催眠→孩子自我价值感会受到重创。
纠正:父母哪怕再生气也只能否定孩子的行为,决不能否定他的品性。建议同时使用万能金句:“你这个行为妈妈不喜欢,但是妈妈依然爱你这个人!”
案例:陆先生看到沙发许多有薯片碎,问十月:这是谁把薯片倒在沙发上的?
十月边双手拍着衣服边说:是我!(声音里充满了自信)
陆先生:薯片是食物,是用来吃的,不可以用来玩!爸爸给你说过多少次了?嗯?(案例修正:这是个超过三个信息的长句、陆先生提前预设薯片是撒在沙发的错误行为,责备埋怨的语气质问十月。正确说法:你为什么把薯片放在沙发上呢?十月:我只是吃而已!陆先生:薯片要放在袋子里吃,前几天我们一起给沙发洗了澡,它香香的,不喜欢被薯片弄脏哦!)
十月:我没有,我只是吃而已!
陆先生:你不能倒在沙发上吃,听到没有?下次要放在袋子里吃好不好?(听到没有?这个语气有强行命令的语气,不易亲子沟通)
十月:好的!(事后未引导十月把薯片收拾了,未闭环。)
总结:父母看到类似的行为,要跳出自我预设的惯性,按下“刺激”“反应”的暂停键,用“你信息”模式提问,避免父母的“我”情绪当先,孩子被误解,时间长了,会造成孩子撒谎倾向。
3、如何正确吼孩子?
关键词:边界。只有孩子做的事情触犯父母的底线或者涉及原则性问题时,父母才可以吼孩子。
错误行为:经常吼孩子,会伤害孩子、孩子形成耐受性,如同频繁使用抗生素后抗药性变大了一样,时间长了吼就失去威慑力。
4、想有效减少吼孩子行为,可以使用ABCs法则。
前置条件: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前,要先明确告诉他。
行为: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定义和塑造。
后果:当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时,要表达赞许的态度。
重点:让孩子意识到,如果他的行为正确,就会得到父母的表扬。(及时二级反馈)
二、弗洛伊德抑制。怎样放弃“打孩子有效”的执念?
1、执念澄清。
事实一:打孩子从来不是方法,是伤害!恰恰是没了方法!
事实二:打孩子有效只是父母的一个幻想。
事实三:父母打孩子是失去了有效管教方法的情绪失控。
事实四:强加给孩子严格自律或过度约束的想法,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情感发展。
事实五:父母打完孩子内心自责后悔甚至偷偷掉眼泪,潜意识认可打孩子是不应该的。
2、为什么有父母执念于打孩子有效?
第一:代际传递。我们的养育方式沿袭了我们被养育的方式。也就是潜意识被父母的言行举止催眠,照葫芦画瓢。
第二:迷恋熟悉区。耳熟能详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些育儿说法是父母所熟悉的,不打孩子也能完成教育目标的方法是父母不熟悉的。
3、打孩子的害处?
害处一:打孩子可能会把孩子打傻。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经历暴力越严重,大脑负责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结构就越小。吼、骂、催促、否定、控制孩子都可能会让孩子变傻!
换言之:情绪上来时,人会没法冷静思考,因为智商下线了。情商和智商没法同时在线,他们是倒班制,所以希望孩子学习好,先让他的心有个安放之处!
害处二: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撒谎是因为惧怕、没法办,想要掩盖事实,从而让自己安全过活。
案例:关于撒谎的动机我深有体会,小时候我妈在我心里打人从不手软,只会发胖和发飙!所以,我在家常年保持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惧怕与我形影不离,所以,平时干活只要想到我妈要回家了,立马把今天她安排的事检查一遍,确保都按她的要求执行,如果不幸遇到没做的地方,我就条件反射地开始撒谎,立求平安度过每一天。遗憾的是,我妈每一次都能找出一点没做好的地方,哪怕芝麻大的事她能搞得全家鸡飞狗跳,天塌地陷一般。现在回想起来,撒谎并非我本意,我真的只是想安全地活着而已!
害处三:孩子沿袭父母打人的暴力方式。
刚结婚时,我和陆先生都没有了解对方的弱点,我语言刺激的功夫是绝世高手,陆先生暴怒症号称1角钱火炮就能点着,点着后他又述情障碍!刚结婚我们就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往事不堪回首,后来才发现他动手就是沿袭父亲的家暴行为,好在我觉察到这个开关,徒手把它封闭了,日子相对太平了许多。
害处四:打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巨大的伤害。
害处五:孩子常挨打可能会形成易怒的性格。
据身边人回忆,小时候常被父母暴打的孩子长大都易怒。因为他们心里每一次被打的愤怒都淤积到成年后,看谁撞枪口谁就惨!比如:父母、伴侣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