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做”与“说”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说有修养的人往往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巴,培养修养就是尽力让自己说话谨慎,做事行动更干练。这是做人的智慧,也理所当然成为职场中最被人挂在嘴边的劝诫之一,即所谓“少说多做”。

“做”与“说”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可以一蹴而就的态度,好像只要一朝顿悟,一个人就可以立马改变自己的形象,在工作中取得长足的进步。事实却并非如此,被评价为“少说多做”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逻辑。只有能够在面对困境时有条理清晰的逻辑,才能有效减少“说”中包含负面情绪,从而提高个人在他人眼中的观感。也就是说,所谓的“少说多做”,不能成为一个人立于社会的行动标准,反而是一个人成功立足于社会的结果体现。

“少说”应当指减少无意义的表达,即去除与解决事情所需的信息无关的观点,借此来提高针对目标的执行力,避免负面情绪对执行的不利影响。“多做”则应当理解成有计划地进行步骤思考,将想达成的目标拆解成可实行的具体举措,思索各环节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思考结果先按部就班进行,再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正负面反馈来订正举措。简单说就是多做能够对结果带来正面影响的事情,而非做对结果无影响甚至负影响的事情,比如担心、犹豫、抱怨。

江泽民在初到上海之时采取的措施就很有借鉴意义。面对发展缓慢、问题众多的老城市,他没有执着于整体振兴的宏大目标,而是从“菜篮子”入手,逐步解决民用品、住房、就业、舆论等诸多民生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他秉持着“听取汇报——征求意见——现场调研——得出建议”的工作思路,通过有条不紊的解决一个个民生问题,将上海的整体形象重新树立起来,重振国内外投资商的信心,城市振兴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江并没有像传统那样埋头做事,而是充分利用了媒体把政府与群众紧紧联系起来,用口舌为实事开道,一如其对自身的教授认知一般。正是这样的这样的方式,让他将过去富有“美德”的老政治家远远甩开。

正如江所说:“问题堆积如山,我们能做的只有逐个加以解决”。面对一时间解决不了的难题,绞尽脑汁去解决只能不断地提醒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让我们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而通过对问题进行拆分,对手头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反而可以提高我们工作的信心,并在推进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的解法。在问题处理能力的稳步推进之中,由于事情进展顺利,目标的达成途径逐渐明朗,当事人也就更少的产生负面情绪,可以更好的维持个人和集体的良好形象,又由于形象的良好和对集体利益的正反馈,增加了当事人表达的权威性和语言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周围人会觉得“少说多做”可以影响一个人形象。其本质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俗一点说就是,“有用了”。

要平衡“做”与“说”的关系,关键在对处置举措的逻辑思考。除了做好后期的步骤管理与执行之外,前期的目标设定也得重视。所谓目标,与欲望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可执行。倘若只是躺在床上就想着飞黄腾达,而身边又没有一点儿资源可供使用,那就并非目标,而是欲望。除此之外,目标的设定要减少得失心,抑或说保持平常心,只以实际发生的反馈作为目标设定和后续行动修正的依据。举例来说,就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只做必要的风险思考,而不要过多的考虑其社会、个人影响,诸如面子、形象之类,因为一旦考虑过多的不利因素,很容易重新陷入到低执行力的恶性循环之中。

“做”与“说”是实践的关键环节。“少说多做”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备受推崇,然而减少空谈,付诸实践,并非就是能处理问题,这两者的关系也不应该武断的被认为一方差一方好。只有当个人掌握通过提升思维逻辑和执行能力来实现目标的能力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继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中的“做”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