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重读昔日随感有感

今天闲来翻看5年前记录的随感,发现还挺有趣的,摘录两条讨论如何平衡开放与专注的思考:

4.开放与专注似乎是两个不能兼容的命题。

我们既渴望对于所有未知的事物,未知的人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又强调要对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爱人保持高度的专注。

但这又怎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统一起来呢?2017-02-12

5.对于未知的事物,人,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能因为过去的没兴趣,无知,偏见,甚至曲解而简单粗暴的屏蔽掉一切,画地为牢的后果是自己变得更加的偏执,狭隘,于未知的事物,人却并没有任何损害。

所以,开放是必需的。

只是,开放却并不意味着要对任何事物,人物具有深入详细的了解。相反,开放的目的只是让你去找寻那些值得你或者你有兴趣投入高度专注的事和人。所以,开放应该是适可而止的,有些事,有些人,你只需要大众水平的认知深度即可,有些甚至只是浅尝辄止亦可。所以千万不能轻易地将那些认知跳跃驳杂,为人奔放轻浮的行为视为肤浅,因为这有可能只是有目的的专注的另一种真实的呈现方式,如王阳明对儒释道的杂糅(现在想来,王阳明博取众家之长或许正是他龙场悟道的先决条件?)和段誉的多情和痴情。

当有一天,你找到了理想的事业和配对的人,然后就需要极度的专注了。专注是开放的目的,是立身之本,它指向你人生的方向,它更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鲜少听闻多才多艺的才子文人能够在哪一点可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的,苏东坡不行,唐伯虎更不行。同样的,鲁迅搞学术略显单薄,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令人唏嘘,微软搞搜索毕竟没人家google专业,阿里搞社交平台终究没有腾讯在行。反过来,纵使慕容复遍览天下武学,也没有乔峰一套太祖长拳打得那么虎虎生威,世事再怎么动荡,陶碧华照样只凭一瓶老干妈卖遍全世界。高通的芯片,苹果的iphone,便足矣标定它们在商业世界顶尖高手的江湖地位。搞科研亦是如此。一辈子的科研生涯很可能只是在两三个小领域里面绕啊绕,钻啊钻,否则你怎么可能成功圈地,更何谈打出你的江湖地位呢?

当有一天,你可以看到或者已经达到了可能的人生高度之后,也就无所谓开放和专注的冲突平衡了,最后可能就只剩一句“随它去吧”。而在此之前,我们是需要明晰这两者的冲突,矛盾和平衡的。这又让我对一句古话有了更真切的体会: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017-02-17

我现在的看法大致没变。人生是复杂多变的,没有固守一条原则就可以一条道走到底的,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当人生方向还没有确定的时候,当然要足够开放,放宽视野,以“博”为主;在某一阶段确立了方向之后,就需要足够的专注,要具备打深井的耐力和定力,尽个人所能做到极致,自然要以“渊”,或“专”来主导自己的生命状态;如果碰到了瓶颈,如果生出了改变人生前进方向的想法,则应该两者兼顾,不可偏执一端。直至人生事业规模初定,这个问题大概也就不是问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7重读昔日随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