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Day15

第18章 从情绪到感受

情绪与感受有着巨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好好处理我们的感受时,我们的情绪就会爆发。

真正的感受,只能通过我们内心深处的安静去体会。他们需要呼唤、陪伴、触摸,甚至通过颤抖或震动去体验。感受只能发自肺腑地、从非常个人的层面去得到我们的承认。

我们去体会感受时,就不会把时间花在情绪的反应上。我们关注感受,听它倾诉,让他清洗我们的心灵,并且彻底改造我们。我们意识到正在体验强烈的感受,便不会让它通过情绪倾泻而出。我们会安静下来,纹丝不动,让这些感受帮助我们成长。

如果我们不安静下来好好体会感受,任由情绪的发泄,那我们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我们不满情绪的发泄的靶子。可惜的是孩子不会处理我们发射过来的情绪。对孩子而已是个很重的负担,可以碾碎他们的心神。所以不应该让孩子来处理我们的内在情绪。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就是要走到情绪的别后。例如:发现对孩子失去耐心,开始责骂,马上停下来。用旁观者的眼睛来观察“我在骂孩子,我现在真正的感受时什么?”

例如:要是我们是在骂孩子不上床睡觉,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们究竟在骂什么?”表面看是担心他们睡得不够,或者是他们违背我们的命令。那再深入了解背后的这份感受,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我们也许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觉得累了,经过漫长的一天我们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来恢复精力。话句话说,情绪是指向孩子的,二感受却是我们需要时间来自我恢复。

也可以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来和自己相处,问自己一些问题:

1、为什么孩子学习成绩会成为我焦虑的触发器?

2、为什么我把孩子的问题变成了自己的问题?

3、这种情况可以怎样反映初我的自我价值?

4、为什么我把自己的感受和儿子的学习成绩绑在一起?

这些问题可以向我们显示焦虑感其实来自我们的“自我”。它与一种权利感捆绑在一起,促使我们想去控制孩子。当孩子身上反映出与我们的期望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就感到不安。

从完整的内心出发,而不是从残缺的“自我”出发,我们会感受到的生命是仁慈的。我们凭着充盈的信心去做人,就满有平安和喜乐。我们只是纯粹地享受做自己,而这也会让我们享受看见我们的孩子按着他们的内心去成长,而无须靠我们去指挥这个过程。

面对我们的情绪反应,没有其他人能保护我们的孩子。孩子没有选择,不是屈服就是反抗。无论哪种方式,他们都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来与我们斗争——这些精力本来可以花在天马行空的幻想利和随心玩耍上。我们必须严肃地保护我们的孩子的心灵。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是让我们去尊重他们真实的声音培养他们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为了成为手我们的复制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的觉醒》Day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