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之陈独秀

     

陈独秀先生

      《觉醒年代》中提到陈独秀,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他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半个多月闭门不出,研究学问,蓬头垢面,差点被当成乞丐。与李大钊相遇,一见如故。提出“二十年不谈政治”,影响了李大钊和胡适之。

      回到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因重名,后改为《新青年》,提出六个标准:1.自由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掀起了一股文化思潮。李大钊受其影响,写下了慷慨激昂的《青春》,在海外留学的胡适之写下《文学改良刍议》,还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的毛泽东提出应再加一条标准:健壮的,而非体弱的。

      因《新青年》经费问题,进京后,得遇蔡元培先生的三顾茅庐,决定上北大任教,担任北大文科学院的学长,相当于副校长,继续推行新文化运动。因他而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和巨匠。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在此期间思索成文。

        陈独秀和蔡元培革新北大,招揽大批人才,宗旨是不拘一格,既有保皇派的辜鸿铭,也有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之,兼容并蓄。北大校园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可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又在北大举报系列讲座,启迪民智;又组织北大教授团与英国大使馆进行谈判,维护国家利益,主权,尊严。又研究俄国十月革命,探寻中国新的道路。

        陈独秀思想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先进思想,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醒年代》之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