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江照黎明》,家庭暴力在诉说着什么?

最近看了悬疑情感剧《江照黎明》,隔着荧幕看着李晓楠遭受到丈夫张睿的猛烈而残酷的暴力对待时,网友们心颤不已,纷纷留言“童年阴影《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情景再现了”、“影视版的王某飞家暴案”。

这不禁让我思考起“假如家庭暴力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了”。  


01

家庭暴力的本身在诉说什么?

根据网络上的留言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在观看恶性家暴影像视频时,所牵引起的情绪是愤怒、害怕和恐惧。咨询中遭受过家暴的来访也诉说着挥之不去了害怕和恐惧,以及对施暴者的愤怒情绪。

回到施暴者这里,仔细思索一下,他们身上的这些极负性情绪并不比施暴对象少。

《江照黎明》中,苏睿现状是工作不顺在外受了一肚子气,还要被追债人殴打、连二连三伸手向妻子要钱。如果代入他的角色,相信也能感受到那爆表的害怕、恐惧和愤怒。

这对应了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原版故事是: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比他弱的人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在李晓楠的婚姻中,她就是那只“猫”。

而苏睿,以夫妻之名践行着你我一体的无边界关系,他害怕、恐惧、愤怒,妻子一定要跟着他一起承受(表现为自己欠债要求妻子拿出买房钱还债,妻子反抗后进行家暴,这两种方式都是把妻子带到他的情绪中),从而使他的负性情绪在传递中得到转移和舒缓。


02

暴力行为下的两性关系纠缠

看似在家庭里苏睿作为恐惧、害怕、愤怒的源头,充斥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实际上这种不安全感并不是只有他有,妻子李晓楠也有。

《江照黎明》一开头,便出现了一具尸体,随着剧情的继续播放,发现女主角李晓楠与死亡已打过一次次的照面,早年父亲去世、几年前姐姐去世。种种经历激起的是满满的死亡本能,这种死本能带来的是浓重的不安全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死亡本能,或有时也被称为死亡愿望的最重要的派生物是攻击。攻击是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是死本能驱使的。

苏睿用暴力的方式帮助李晓楠一次一次的跟死亡做连接,深层次里施暴者的苏睿和施暴对象李晓楠是一种共生关系,满足了双方的需要。

共生关系的另一头,丈夫苏睿则是把妻子当作工具,满足他在外树立好丈夫和好人的形象、帮助发泄情绪、解决债务问题、担负养家重任。

最终,当处在共生关系中的一方为了满足另一方的需要,不惜付上生命的代价。换言之,看似的杀妻骗保、杀妻反被杀其实是用一方的生命终结换取死亡愿望的达成,以及死亡背后所带来的需要满足。


03

我们如何远离那些裹着糖衣的有毒爱人

社会上每当有发生家暴事件,总是能看到诸如“如何鉴别渣男”的相关推文。今天我们先看看施暴对象和施暴者相遇,了解双方原始需求推动下的吸引力。

于红和李晓楠被同一名男性吸引,这两名女性的相同点:在原生家庭中遭遇着被比较,不被重视,言语暴力。

于红一个拆二代,家里的钱三辈子都花不完,可惜她还有个同胞弟弟,父母又重男轻女。

李晓楠父亲、姐姐去世,母亲黄蕙兰当然很爱女儿,但她更多是通过嫌弃、贬低女儿来表达。比如她很不满意女儿嫁给一事无成的苏睿,动不动就拿李晓楠跟姐姐对比,认为李晓楠比姐姐差;无论女儿做什么决定,她都是第一时间嫌弃和反对,话像刀子一样飞过来……

以上,这里面包含的隐性攻击充斥着死亡本能,需要生本能进行缓解。

爱情、婚姻、性均属于生本能的表现方式,于是苏睿便上场了。

我们听过一句话,心里太苦的人,一颗糖就够了。

苏睿用一支口红、开车送回家的方式吸引住了于红,从中她感受到久违的重视、关注、爱与温暖。剧中目前没有看到李晓楠和苏睿相识线,大体该是相似的。

所以,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当我们内心的需要强烈到难以自控时,不要寄希望于他人拯救,关注于内在自我成长才是王道。另一方面,以“家暴是因为你激怒了我 ”为借口,看起来是他人的行为点燃了愤怒,实际上愤怒一直在那里。

需要了解,无论何时我们没有权利把他人当止痛药,以及让他人为你的情绪买单,否则我们很容易会遇上或是成为那个有毒的爱人,深陷于家庭暴力的漩涡中难以挣脱。

你可能感兴趣的:(热播剧《江照黎明》,家庭暴力在诉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