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问题的问题——读《我不是潘金莲》

参加工作的朋友都会知道,办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事情背后的事情,有时候你稍微一不注意,简单的事情就会复杂化,这就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

做事不难,难的是做人。在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一书中,围绕李雪莲一场简单的离婚官司,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各方的态度和做法,无不充满了讽刺和黑色幽默,值得深思。

故事的整个结构有些不按常理,分两个序言和一篇正文,而两个序言却占据了文章百分之九十的篇幅,序言一是“那一年”,讲述李雪莲告状的起因和结果。序言二是“二十年后”讲述李雪莲告状之后的后续。正文略显单薄,在这里序言中的主人公李雪莲只字未提,而是将序言一中的老史拿出来说事,一句“玩呢”让人摸不到头脑,而老史的“过年回家坐车攻略”却充满了喜感,“玩呢”是一句京味的话语,略显玩世不恭,却让人不禁一声苦笑。

故事的深刻内涵我们在这里就不深究了,如果你看过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再看一下刘震云的原著,再仔细品味一下王公道、荀正义、董先法······等人的名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可不说刘震云真的很大胆,由此看来现实主义题材的一些东西,还是有载体的。

我在网上看了一些评论,有些网友对李雪莲的行为颇为不满,认为李雪莲怎么这么“轴”呢?你不好过连带其他人也不好过,还把自己弄的十分狼狈,何必呢?其实他们只是看到一些表面,作者只是用了荒诞的手法,探讨的确是另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道德,李雪莲一再坚持的也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其实单看事情本身,李雪莲是不占有任何的“理”的,她为了家庭,提出了一个法律无法控制的道德问题,结果现实却狠狠的打了她一巴掌。道德和法律是两个概念,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是应该是将两者分开,而李雪莲却将两者混为一谈,这也是她告状的原则。

接着问题就出现了,王公道按照常理判了这个案子,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李雪莲会采用如此过激的一种方式进行抗争,他忽视了人情的因素。而各级的不作为,导致李雪莲不再追究事情的本身,而是选择性的报复伤害过她的人,这就造成了“谁沾上她,谁倒霉”。

问题出在李雪莲吗?不是,而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同的潜规则,是无形的网。谁对谁错?大家各执一词,如果观者将本人置身其中,也无法脱身,李雪莲追求的是正义的可能性,但是追求正义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是突破制度的牢笼?

王公道、董先法、荀正义······错了吗?没有错,但是错误的是他们浮躁的心态,他们把“己”放在首要位置,你告状,就是反我,对吗?不对,是他们混淆了公私的概念。

曾经有人说过,正直的生活有代价,不正直的生活代价更为沉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沮丧,因为你费尽口舌,试图通过理性来说服一个人,但是即使你把他说的哑口无言,你仍然无法改变它。王公道之流看似理性,但是却用了不理性的手段,处理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制度是没有错的,我们都是制度下规规矩矩的正常人,但是制度需要被质疑,没有质疑我们就会在制度框架下麻痹自己,而李雪莲就是制度破坏者,作为制度守护者的王公道之流,却拿不出合适的办法去约束她,这是制度的悲哀。

怎样让一切太平,只要人民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不是挺好吗?不是,我们现阶段最缺少的是人文关怀,制度是机械的,但人是活的,解决问题不难,只有真正解决不是问题的问题,才能体现真正的社会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读《我不是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