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之下的滴滴,区块链能否为其带来一丝阳光?

滴滴,虽依旧置身在风暴中心,但在其内部却反常的保持着零度之下的静默。 

虽然在在程维和柳青联合道歉声明的描述里,整个滴滴陷入了“自我审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但事实上,

避免舆论恶化的第一步,是禁止顺风车员工在内部提及与乘客遇害有关的任何事实。

资本是冷冰冰的数字

内部员工守则上,滴滴这样阐释自己的价值观——安全第一、用户体验第二、效率第三。

但事实上,效率永远是第一,安全却成为了最末端。

在人们已经将安全作为衣食住行必要条件的时代,滴滴依旧从内到外的置若罔闻,不得不说,滴滴价值观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顺风车惊悚的SEXY

其实早在顺风车设立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2015年,黄洁莉曾这样描述滴滴顺风车的应用场景:

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

当年7月,著名的“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事件发生。

一个月后,滴滴顺风车的七夕广告上,除了“酒店”“电影院”之外,出现了“试衣间”。至于“飞机杯”,请自行百度。

当然,跟下面这则滴滴早期的广告比起来,顺风车的广告只能算“菜鸟级”。

难怪另一家网约车平台专门在广告中强调:

这里没有浪漫的邂逅。

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 

一个颇为戏剧化的细节是,就在乐清强奸杀人案被曝光的前一天(8月24日),滴滴刚刚成立了用户体验服务发展平台。由原客服副总裁黄金红(现已被免职)主管,然而成立仅24小时,这个致力于提升用户安全和体验的部门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区块链又有何帮助?

​除了搭建区块链平台,完善个人信息隐私,实现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信息永久存储之外,还可以从源头提高抵御风险的发生的概率。

怎么说?滴滴顺风车,其核心是社交,但是以陌生人背书的零时性合约。那反过来想,如果将陌生人背书被熟人背书所替代,必然会大大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概率。

那么,能不能实现陌生人背书被熟人背书所替代?按照六度分隔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加之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与节点互连特点,后期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完善,解决陌生人背书问题,必然成为大概率事件。

虽然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仍不完善,预期的应用场景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但是通过加密算法等建立起共识机制,实现在去信任的环境下,可以自由安全的进行交易,这种时代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期待。

最后的最后,区块链技术即使能够成熟的运用到,如滴滴等出行软件上时,即使是有熟人背书时,也依旧有犯罪嫌疑人冲昏头脑去选择行凶,这是人性之恶的问题,单靠技术是很难解决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零度之下的滴滴,区块链能否为其带来一丝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