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筑基第二十三课个体咨询方案的实施(七)复习

2021年12月14日  中原焦点团队  中27  庞爱国  第348天分享  本周第1次约练  总约练第300次  咨184、观80、来3、朋4、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总分享第350次分享

本周第一场 咨询师

越来越体会到慢下来的好处,慢下来就能更从容,慢下来就能更稳定,不急于见到效果,先聊一聊,聊对方在乎的,想聊的,不带评判,不带指责,不带指导,不急于给建议,不追求显示自己的能力,慢下来,生活化,相对的稳定的状态,才能产生稳定的场域!不知不觉300场啦!相对于前两个100场,这第三个100场花的时间是两个加起来还要多的时间,但是却让自己更多的能够沉淀下来,稳下来,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状态,哪怕不说话,也是有“势”在的。

筑基第二十三课个体咨询方案的实施(七)复习

做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如果有一些欲求,有一些情绪,想快速的推进咨询,这样就会使来访者感觉不舒服。什么是欲求情绪?就是咨询师的内心不太平和,老想着怎么让咨询有效,得让家长满意,该让孩子赶紧回学校,要快一点找到他的关键点。当你内心里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咨询就会走得快,这时你要当心,尽量的慢一些,虽然一开始不容易慢下来,但你要有自我觉察。就像学骑自行车,骑快一点还行,如果骑的很慢,甚至几乎静止,那是非常厉害的,说明你的水平到一定程度,咨询也是如此。你一直聊着,还相对还简单一些,但是在一个点上聊得非常慢,那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很久的有意识的训练。当我们内心里没有想着怎么改变他,怎么样能让咨询更快见效的时候,咨询可能就会开始更快的见效。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要真真正正的让咨询慢下来。咨询讲课一般不要放在同一个时间段,讲课是一直往外输出的,会形成惯性,接下来再去做咨询,可能就刹不住车。

如果你内心里边比较急,不那么平和,你就会稳不住。在做咨询的时候,你就容易想指出来他矛盾的地方。在焦点解决里,关系相对良好的时候,可以温和的面质,但是尽量不要过多使用。只要是做人的工作,最后都是回归到两个人的关系上。咨询师要不断的完善自我,让自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接纳,状态越来越平和,不管来访者怎么着,你都能接得住,你这个容器越来越完善。很多人的学习都是不断的从外边找东西,往自己容器里面装。学了很多的课,听知识,听理论,听技术,如果没有让自身容器变大,变得更牢固,那么你学的那些东西就装着装着就丢了,并没有真正成为你的东西。

在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如果真真正正的关注来访者这个人,好好的去陪着他,即使他是个青春期的孩子,哪怕陪着他聊他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咨询也照样会有效。并非都用非常核心的技术,聊家长想让我们聊的那些话题,或者是老师想我们聊的话题。更多的时候,面质是看透不说透,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不要轻易使用面质。在关系不太好的时候,面质是不太合适的。

面值的目的,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以及所处的处境的有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本身就是让来访者对自己有一个深入了解。来访者自己思考的时候,很难深入,哪怕他是一个觉察能力很强的人,也需要有人在旁边,即便这个人不说话,哪怕来访者是自言自语,也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照样会有更多的收获。如果有人在,就不会停下来思考,没人在,可能随时就停会下来了,何况俩个人关系还比较好,咨询师又比较温和的指出来矛盾的地方。

每个人都会下意识的回避那些对自身不利的事情,关注这些矛盾的地方,可以促进来访者的统一。矛盾的背后,说明有在乎的点,要不然也不会矛盾。探讨发生了什么,背后在乎的是什么,看到矛盾,不是为了指出来他的不足,也不是为了让他感觉到羞愧,而是为了让他达成统一。看到矛盾之后,跟他探讨是什么让他这样,他希望的是什么,然后就能找到他在乎的东西。尤其是焦点解决,特别重视找到来访者在乎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关注正向。焦点解决的核心是,关注来访者的正向,确认他知觉,找到他在乎的点,找到他的目标。

面质、指导性技术等影响性技术,焦点解决虽然不主张用,但不是绝对的,可以尝试使用。像自我暴露偶尔一下,容易拉近与来访者的距离。焦点解决是一个比较开放包容的学派,像吸星大法,凡是有效的技术都可以吸过来,使用焦点解决不排斥其他学派。焦点解决的精神是开放、接纳、包容,吸收更多学派的优势,保持焦点解决的核心,以后现代哲学观为理念,世界多元,各有道理,保持一种未知好奇的态度。

促进来访者实现言语与行动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如果一直停留在理想中要怎么样,但现实中不做,咨询就很难落地。有的来访者说的挺好,但就是做不到,咨询师要与来访者具体探讨他当下可以做的一小步行动是什么,探讨他真正的能做到的是什么。这样经我们一提醒,他会发现他说的可能有点太大了。所以下次探讨的时候再细一些,确认一下回去之后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给可能性评个分,会评几分。如果他说评五分,就问他五分是什么概念,哪些是他可能做到的,着重探讨他可能做到的行动。

当来访者说,他回去之后要怎么样的时候,可能是他随口说的,不一定能做到。咨询师不能说,听到这些我很高兴,回去后去做就好了,这是不行的。要与来访者探讨做这些有没有什么困难,做些什么会让这些困难变小,更容易实现他想做的。焦点解决并不是对原因、负向、失败避而不谈,只不过不以这些为重而已,对于这些是可以有所了解的,否则会导致咨询不流畅。话赶到这儿了,对于事情的大概状况,咨询师是应该了解的,要不然你就不知道事情本身是怎么回事。所以面质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的,在关系相对比较好的情况下,能让来访者感觉到你在关注他,关心他,他能接受到你的善意的情况下,才可以想对温和的面质。一开始你就用面质,他根本就接收不到你的善意,哪怕你真的是善意,他以为你要害他呢。

小区里有几只流浪猫,在不熟悉时候,给它们一些虾皮,鱼肉,它们总是很害怕。试探着伸爪子,把食物拉一边去,叼着就跑。喂它们的人心是好的,也不会伤害它们,但是它们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就不害怕了,可以让喂养的人抚摸。咨询也是这样,慢慢的建立关系,要让来访者对咨询师越来越信赖。咨询师要足够的稳定,不能老想着怎么去改变他,不管他怎样的折腾,你都能稳稳的接得住他。让他感觉到在你这是足够安全的,他才会对你越来越信赖,关系才会越来越稳固,咨询才能更好的走下去,来访者才会敞开心扉。就像猫咪四脚朝天,露着肚皮睡觉,像个大老爷们躺在沙发上,这说明他感觉到了足够的安全。

激励来访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并由此产生建设性的活动。防卫心理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要慢慢的建立关系。面质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不能太早的使用(各种影响性技术都不要太早的使用)。咨询初期一般只用参与性技术,几次之后才试着用一些影响性技术。要看来访者属于什么类型,是游客型,是抱怨型还是消费型?并不是一次咨询就能把来访者从游客型转变成消费型,有可能多次咨询之后,来访者还可能是游客型的状态。有的家长反映,他家的孩子不容易聊,在前面聊啥都行,只要他能愿意聊,就可以,他们不着急。

面质的第四个目的,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能力资源并加以利用。有的时候来访者明明是能做到的,他以前也做到过,但是他老是说他做不到。这就有矛盾,需要我们点出来他的能力和资源。我们要好奇,你明明是能做到的,怎么说你做不到呢?你怎么看那次能做到呢?这时,他就会开始讲那次是怎么能做到,讲的过程中,他就会意识到原来他是有能力做到的,他才会确认他有这个能力。专注听会使当事人有价值感,尤其是当他讲那次他怎么做到的时候,你非常用心的去听,来访者就会感觉到价值感。

很多人活着特别需要有价值感,有了价值感他才去努力,去付出。为了有价值感,人们就会去交朋友,去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有的孩子做一些各种搞怪的、搞笑的动作,其实也都是为了呈现他的价值。人们喜欢被别人赞美、欣赏、认可,包括能被别人专注的听,被别人当回事儿,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价值感。有了价值感,就证明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我们非常用心的听他讲述他做到的事情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变得比较强。他觉得有人有愿意用心听他讲,他做的不错的地方,说明那是真的。尤其是很厉害的咨询师,专心理专家,也那么用心的听我说,他就会感觉很有价值。然后再进一步细化,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虽然你说你不行,但是我注意到你做到了什么,你能给我讲一讲你是怎么做到的吗?这既是面质,又是重新建构。虽然负向,但是正向,话题一转,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就转向了资源。很多学派其实都是相通的,少则得多则惑,深入某个学派之后,仔细的去品味去琢磨,你就会得到很多。对于其他学派,也鼓励大家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是你不能样样通,样样不精。

给来访者树立榜样。很多学派都强调榜样的作用,尤其是行为主义,在互动的时候,咨询师可以给来访者提供一个示范,可以促进来访者的改变。当我们能很好的接纳他的时候,他可能在生活中也会有意无意的接纳他人。因为你就是这么做的,他就会受你的影响,所以当你比较温和的指出来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你的语气,来访者是能记得住的,他是有感触的。在生活中,他可能不擅长跟别人沟通,或者拒绝别人,指出别人的某些问题常常是硬碰硬。现在他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像你一样去沟通。他会语气和你差不多,跟别人说,“我注意到你什么,当然不一定对啊,虽然什么,但是什么。”他可能就学会了沟通,就像做咨询的时候,能很稳的在那,哪怕沉默,也不会感觉尴尬。

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来访者会自然而然的受咨询的影响。咨询本身就是个小系统,系统内的一个点,会改变另外一个点,哪怕我们没说话,只要你在场,你都在为这个系统在做贡献。不管是在哪个系统里,人们都在相互影响的。

使用面质的注意事项。面质一定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前提下,根据咨询的需要,谨慎的使用。尤其是焦点学派,一定不要轻易的去用,即使用的话,也要将语言软化,用重新建构的方式去说出来,“我注意到什么,你虽然什么,但是什么。”然后再指出了他的矛盾,虽然有不足,但是他有他的优势。面质与重新建构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一些,会让他有更多的思考,也不会影响咨询的关系。也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那份关注,那份欣赏,那份想让他更好的心,而不是在找他的事儿,让他感觉到你在故意的说他不行,或者是你想催他改变。咨询师内心里不再平和的时候,个案很快就会脱落。咨询的时候,如果你内心里比较着急,情绪有极大的波动,就需要及时的去调整。可以找老师督导,也可以朋辈督导,或者自我督导。只有通过督导,你才能看见这些,才会有更多的意识,不然的话,你做再多的咨询,也不会有多大的提升,你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的出状况。哪怕是自我督导,也会好很多,就是说,有情绪的地方,你要回头看一看。

比如有的人做不了妈妈级别的咨询,那要回头看一看,跟自己的妈妈能不能很好的相处。有的人听到来访者聊钱就受不了,那要看看自己跟金钱的关系大概是什么样的。我们对来访者的反应,其实是自己内心实际状况的一种反馈,需要我们去觉察。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更快的成长,才能扩大自身的容器。咨询师最缺的,一个是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另一个是自身容器的扩大。有时候学再多的理论和技术也不能扩大自身的容器,个人成长需要专门的锤炼,要经常被咨询,被督导和自我觉察。

面质要以事实根据为前提。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事实根据,面质也是如此,哪怕是赞美,也必须有事实根据。做咨询,既要实事求是,又不能实话实说,因为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

面质避免个人发泄。做咨询,如果有更多的情绪卷入,就容易有个人发泄的成分。你随时要觉察自己,是不是你有情绪的卷入,以便自己更好的成长。如果咨询的话题正巧跟自身有很多的相关性,自己受不了,情绪就会出来,怎么办?自己孩子就是一个天天说,就是不干的人,老公就是一辈子都是说,最后什么也弄不成的人。怎么办?一旦你觉察到了,你就少说话,多听,多微笑。然后多去反馈问他,你怎么想的呀?有什么打算呀?或者安静的保持微笑,少说话,少表达。听他说会相对安全些,最起码把这一次咨询先挨过去再说。尤其是收费的咨询,你不能说,我受不了了,我不做咨询了,这肯定不行的,显得咨询师很不专业,影响来访者对你的信任。

大多数情况下,来访者是注意不到你的反应的,除非有个别非常敏感的来访者。咨询结束后,及时被督导,被咨询,聊一聊你的情况,多聊几场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解决。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后你没有去处理,下一次还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作为咨询师,一旦发现在咨询中有情绪的卡点,事后就要及时的去处理。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出现问题说明你的蜕变期到了,能够使你更好的成长。

面质避免无情攻击。有的咨询师出于好心,希望对方能更好,以为自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就会试图指责来访者。你想给他当头棒喝,让他醍醐灌顶,结果这个咨询可能就脱落了。他如果能那么轻易的改变,他就不做这个咨询了,所以不要想当然把自己放到一个好像很厉害的位置,一针见血的给他指出来。一针见血会把人扎的很疼的,扎疼的结果,他可能就会跑掉,所以咨询要慢慢的陪伴,才会有效果。像咱们团队好多老师学东西确实很慢,作为带领者,就需要接纳。不能直接说,你就是笨,你就是懒,别人都约练那么多次,你咋不约练?你就是太自卑,人家都做咨询师,你咋不做?你不做,你也想成长?这些话的确一针见血,但有的老师受到打击后,接下来可能就不敢再去做了,然后就彻底的离开团队,更别说成长了。这个时候,要接住他的这个状态,看到他做的好的地方,给予重新建构,给予鼓励,允许每个人保持自己的节奏。慢慢的走下来,一段时间或者一两年三五年之后,不知不觉就成长起来了。

根据职业伦理,做督导应该经来访者的同意。如果你督导的内容虽然是你的困惑,但主要是来访者的问题,这要经过来访者同意。但是如果你讲的是自己情绪的卡点,虽然是个案引起的,但不涉及来访者的隐私,就不需要来访者的同意,这个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因个案引起的自身问题,让你想到了你的童年,因为两毛钱的事情,被妈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导致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仍然耿耿于怀,碰到来访者也有类似的问题时,情绪就收不住,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就不需要来访者的同意了。

11.面质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不管任何学派,都是如此。良好的咨询关系是一切的前提,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不管你面对谁,没有关系,就没有其他。有的家长对咨询师总是不满意,希望咨询师做个保证,给他开个发票,又提了很多的要求。这往往是与家长关系不到位造成的。关系到位了,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信任度跟不上,都会成为问题。所以做青少年咨询,跟家长交流是标配。你一定不要只跟孩子交流,每一次咨询都要留一点点时间,给家长做简单的交流。向家长反馈一些孩子允许反馈的情况,同时给予家长更多的认可、欣赏和赞美,看到家长的坚持和难得。每次都有简短而愉快的交流,家长对你也会认可,会有更多的信任,这样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你只给孩子交流,不给家长交流,你跟孩子交流的越好,家长反而对你越容易有情绪,有想法。

同样,有的妻子觉得把孩子照顾好了,就是爱老公,这是两码事。有好多女士整天围着孩子转,结果发现老公在外边有人了,感觉很委屈,我全心为这个家,老公真是没良心,是个畜生。你以为爱孩子就爱他,这是两码事,你仍然跟他要有一些关系,而且最好有更亲密的关系。当两个人总是相互挑剔的时候,都要回到根本上去看,是不是关系有出状况了。当两个人关系良好的时候,相互看着还是挺顺眼的,哪怕他有毛病也是能接纳的。比如他懒一点,有时候玩个手机,不怎么干活,因为有爱在,这些毛病都不算什么了,你看到的都是优点。就像网上说的,缺点特别多,像天上的星星,优点特别少,像太阳,但太阳一出来,星星就不见了。感情基础良好的的情况下,即使有很多的缺点毛病,也不是太大的问题。用系统观的视角去看,回到关系上去,看看你能做些什么,来修复你们的关系,而不是做些什么去修补他的问题。修补问题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而做一些事情修复关系,可能就会从更大的系统上带来扰动,让关系变得更好。

面对孩子时候,你看他这不顺眼,那不顺眼,都是毛病,可能也是关系出状况。这时,你应该做些事情,让彼此有更多的爱的记忆。很多的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都会使关系发生变化。家长从更大的系统上做事情,比单纯的从小细节上解决问题,会有更好的效果。

尝试面值,就是委婉一些, 将语言软化,似乎、好像、大概、可能、我注意到,这些就会让来访者更容易接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一聊+筑基第二十三课个体咨询方案的实施(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