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84)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申店初级中学 肖娜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3.在诵读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4.培养学生感悟大自然之美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佳作,美丽的景色总能让人留连忘返、陶醉其中。领略了郦道元的“三峡”之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美景的文章《答谢中书书》。

二、展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体会诗歌美景及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诵读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意境;最后背诵文章。

三、题目、作者、背景,答疑解惑

问题:1、题目《答谢中书书》中“答”的意思?

2、两个“书”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结合注释讨论后,师总结:

1、“答”是“回复”的意思。

2、第一个“书”应和谢中书连在一起理解,“中书”是官职,指作者的朋友谢征。第二个“书”指书信。题目意思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自己的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补充: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早年游历名山胜水,后归隐山林,时称“山中宰相”。

3、作者为什么要给谢中书写这一篇书信呢?

明确:(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时局动荡,很多文人归隐山林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如此,因此他写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喜好,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同时对朋友也有劝勉之意。

四、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听名家范读,学生画出朗读节奏、注意字音、感情。

2、师范读,学生可以跟读。

3、学生自由读。

4、个别学生读。(两名学生评价,老师适当评价)

5、齐读。

五、合作讨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1、重点字词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 颓(坠落);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复(再); 与(欣赏、领悟)。

2、重点句子

文章最后两句。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个别同学口头翻译。

4、在想象美景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六、感悟学习,体会意境

(一)、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围绕哪个字来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了什么时间的哪些景物?

3、作者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请同学们讨论思考后,师总结明确:

1、围绕“美”字来写,统领全文。

2、写了四季、清晨、傍晚的景色;写了山、水、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雾、夕阳。

3、这些景物按照由早到晚、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顺序来描写的。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走进诗歌意境

再读课文后,请同学们以“我从 中,看到 的美景,体会到了 的情感。”的句式造句。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生1: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中,看到了青山绿水的色彩搭配的美景,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生2: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中看到了高高耸起的山峰,仿佛插入云霄,仿佛听到了水流的声音,这些美景让我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诗人的陶醉之情。

生3: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看到了猿鸟鸣叫、鱼儿争相跳跃的动态美景,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以及诗人怡然自乐之情。

师问: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主旨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这么美的景色,他想要表达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师明确:

表达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得意之情。

(四)熟读成诵

体会美景,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陶弘景领略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美好世界,感受到了“欲界之仙都”的优美意境。全文短短几十字,却让人体会到了四时、晨昏之景,既有动静结合之美又有色彩之变化,让人仿佛看到到一幅美丽的画卷,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八、作业

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九、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具体描绘:(静态)高峰入云 ——仰视

清流见底 ——俯视

两岸石壁——平视

青林翠竹——平视

(动态)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

总结: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沉醉山水、愉悦得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