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反思经济学两百多年来的演化,就方法论而言,其实是围绕逻辑与历史的紧张关系展开的,历代经济学家都无法摆脱这个议题——经济学方法究竟是逻辑的还是历史的?
面对当下的真实世界,经济学需要解决内部的叙事冲突,究竟是坚持二百年来的主流——均衡分析的逻辑视角,还是引入演化分析的历史视角?
只有演化而非静态框架,才能容纳创新。由此,我们又该如何想象面向未来的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
~~~~~~~~~~~~~~~~~~~~~~~~~~~~~~~~~~~~~~~~~~~~~~~~~~~~~~~~~~
汪丁丁教授从思想史视角反思经济学及其历史已近十年,他认为,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实为“经济学思想史”这一原创学科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的方法论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来的经济学必然是跨学科的存量经济学,融入社会科学以为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于初版于2008年面向本科生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本书脱胎于作者近6年来为研究生班讲授的“经济学思想史”讨论课程,内容不再围绕经济学中的几大核心观念,而是直面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冲突,呈现对方法论的深入省思和未来展望。书中叙事结合了汪丁丁教授的许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图为主的创新性教学法,希望能够以此达到他心目中“教育”的目的——令学生们与自己的中年和老年相遇。
作者简介:
汪丁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及“财新传媒”学术顾问。
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我将对本书的感受描述为经济学的艺术——关于思想的漫游与体验。其实,思想倘佯至此,经济学已经无关乎经济学了,它何以不能是任何一门知识甚或比知识更高的智慧本身呢?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可以无关乎知识,也无关乎智慧,那纯粹就是一次自由轻松的旅行——一一种愉悦心境的自发涌现。
# 1.演化理性 2.不连续 3.路径依赖 4.感受,表达,理解 5.逻辑与历史 6.分析与体悟
贰:
当年,正是这本书的第一版带我走上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旧版讲义的整体架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基本概念展开便是整个学科”,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重新审视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重新构筑其合法性,这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经历过这个过程之后,你眼中的经济学会与从前完全不同。再来谈一下这次的进阶讲义,其实刚读到行为经济学讲义时,我就预感丁丁老师一定会写一本这样的书,因为这是思想的必然,是心智涌动的必然。今天,这本书终于来到我们面前,由于是第一个写评论,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剧透了,以免剥夺了大家探索知识的乐趣。最后,对于这套书,我一直想对出版商提一点意见。相信不少人像我一样,平时出门坐公交或者地铁都会带着这本书,因此我希望能够用薄一点的纸张,像我们教科书那样的纸就行,这种纸太厚了,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一般是那种页数很少的机场励志书用的,用在这本书上很不合适;另外,封面能覆膜吗,这种材料太容易脏了,用橡皮擦竟然还会掉色!大家看过行为经济学都懂,当竞争不激烈时,这个出版商的行为很难打达到过程理性。究竟是什么造成的竞争不激烈呢,我隐约记得丁丁老师提到过,他和这个出版社的老板私人关系很好。人情关系形成进入壁垒,近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表现为高价格,低质书皮纸张和错别字,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广大读者。
叁:
“感觉,是将我们的视野从全部宇宙退缩为关于简单事实之视域(perspective)的主谋。”
“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首先来自我们感官的有限性,其次来自我们头脑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有限性,第三来自我们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因为感觉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总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怀特海称之为“感觉的层次”。每一简单事实,随着感觉层次的深化,将呈现无限多的细节。”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阳光蓝天白云雨雪所带来的感觉递进,其实是伴随着感知能力增强而加深感知深度的。同一件事物(being)被呈现出诸多丰富的层次和细节,一定是感觉能力的绽放,通过感受(重要性)把朴实升华至艺术性。
“The deeper truth must be adumbrated by myths. 更深的真相(真理)必须被遮蔽(预示)在神话里。怀特海认为西方思想后来的历史充分支持了柏拉图这一转瞬即逝的直觉,这当然不意味着科学和逻辑都是错误的,只意味着科学和逻辑的真理是无保证的。真想被预设遮蔽了。西方思想传统的真善美三分,限制了最终目标与自然融合,表达这一融合的活动被平庸化为关于真善美的固定规则。这些规则无法穷尽整全的目标(totality)。“过程”的广义目标,是物尽其性。哲学的永恒困难在于必须使用日常语言传递超越这些语言日常涵义的意义。因此学问应首先搁置学问,不如此就难以摆脱陈词滥调(偏见)的误导。当然,“重要性”这一词语已被用于炫耀,从而流于极端的平庸。”
——关于搁置学问的感觉是一拍即合。如直接扎进学问中去,大致看到的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无穷尽的科学分工产物,极其容易让学问沦为以技术视角去试图理解深刻的阶下囚,并可能怀有狭隘的自命不凡的自持。怀疑地观察真善美在社会中的实际表达并提出问题或者试着寻找答案的实践,才能帮助学问跳出纯技术范畴而获得生命力。
“The more general notion os importance is presupposed by expression. ”重要性”这一最终见解的更一般的注记是由“表达”预设的。Something is to be diffused throughout the environment which will make a difference. 存在于具体环境之内的生命个体欲求将自己感受到的重要性弥散到周围的环境里去。生命个体的生命使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生命的创造性才获得表达。We arrive at this definition of our bodies: The human body is that region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primary field of human expression.人类的肉身是世界的这样一个部分,它是人类表达的原初领域。基于身体,有许多情绪得以协调并形成主体的整体感。重要性与表达一起,既是宇宙的一元方面的见证,也是它的多元性的见证。重要性由最为一的世界通向作为多的世界,表达则是由作为多的世界给予最为一的世界的礼物。月映万川。”
——我觉得定义身体为人类表达的原初领域实在是美妙,为我解惑。一直想要找到意识(感受与表达)与身体的关系,到底谁是谁的载体,谁是谁的主体?身体是将意识与世界连接的忠实的完美的媒介,只要身体机能保持正常运作,意识即可自如地通过表达来完成自我进化并加强对重要性的感知力。否则,重要性只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中无法实现永恒价值,亦或只在身体困于孤独的状态。身体,是多么伟大的工具啊。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本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请自觉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