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

这本书作者是马丁·塞利格曼,他是一位改变心理学历史的人物。在此之前,心理学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精神疾病等“消极”方面,而他开创了积极心理学,使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病例和消极部分,提倡“预防重于治疗”,对人类心灵的积极部分如幸福、乐观、美德等方面也开始有所关注。

如果你观察身边的人,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很皮实,在遭受打击后能很快恢复过来,有些人则一蹶不振,连续很长时间都郁郁寡欢,这就是悲观者和乐观者的区别:在面对坏事时,乐观者会认为坏事是暂时的,是一个挑战,自己会更努力地去克服,而悲观者则认为坏事是自己的错,并且会毁了自己的一切。

马丁·塞利格曼的这本《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就是教大家如何克服悲观的思维方式,习得乐观。

悲观的成因是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心理学上经典的实验来证明习得性无助,经历过无法逃避的点击的狗,后来即使到了一个可逃脱的点击的环境也学不会逃脱,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表现为:如果一个人在特定事件上不断尝试总是获得失败的结果,那么他会放弃努力,甚至会将这种放弃的状态泛化到其他情境上,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务上也不作为。

解释风格可以调节习得性无助,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防止习得性无助,悲观的解释风格则会造成习得性无助。

解释风格有:人格化、普遍化和永久性三个维度。

人格化控制着你的自我感觉,

普遍化将无助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永久化将无助扩撒到未来

“为不幸的事找到暂时和特定的原因是获得希望的艺术,而为不幸的事找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是在练习绝望。”

人格化:比如在一个比赛中失利了,悲观者会想“我真蠢啊,什么也做不好。”乐观的人则会认为“评委没有看到我的优势,比赛的时候运气不太好。”

当好事发生的时候,乐观的人倾向于将原因归因到自己,悲观的人则将原因归因到别人或者环境。比如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后,悲观的人会想“完全是运气,我的竞争者没有发挥好。”而乐观的人则会认为“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我已经积累了相关技能,并且我很聪明善于学习,我是最能胜任这个职位的人选。”

普遍化:当不好的事情发生后,悲观者会将无助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乐观的人不会讲特定领域的挫折泛化其他方面,相反,当好事降临时,乐观的人会采用普遍性的解释方式,一件事的成功会加强自己做其他事情的自信心。

比如当被一位异性表达爱慕时,乐观的人就会认为“我的确很有魅力。”  而悲观者则会认为只是这个人觉得我有魅力罢了。

这就是解释风格的普遍性维度,如果将打击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个体就很可能会抑郁,而为幸运的事情找到普遍性的原因则可以变得乐观。

永久化: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永不放弃的人,他们在经历作者的时候,会认为厄运是暂时的,积极采取行动拒绝向命运低头。而悲观的人则倾向于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是永久的,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

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乐观者解释风格的经典表现。


如何习得乐观

塞利格曼给出了活出乐观人生的ABDCE技术。

A(adversity)不好的事

B(belief)事情发生时的想法

C(consequence)想法产生的后果

D(disputation)反驳自己不合理的想法

E(energization)成功反驳后所受到的启发

举个例子,比如自己在减肥,坚持两个月连续吃减肥餐,但某天朋友邀请去吃饭后,控制不住吃了炸鸡和啤酒等高热量食物(这是事件A,坚持很久的事情但破戒了),回到家感到很沮丧,觉得自己前功尽弃,不如把冰箱的蛋糕也吃了(这是想法B,你真是没用,既然前功尽弃,不如破罐子破摔)吃掉冰箱的蛋糕就宣告减肥计划失败(这是C想法产生的后果),一般到这里的就结束了,但我们可以反驳自己的不合理想法,首先我们需要证据,坚持节食了两个月的自己,其实已经很有意志力了,并且炸鸡和啤酒只是热量略高一点,并不会是两月的节食努力白费。而且跟朋友出去聚餐并不是自己意志力薄弱,这只是正常的社交活动。(这是D反驳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当反驳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之后,自己会继续节食计划而不是破罐子破摔,也许还会在之后的节食计划加上每周一次的欺骗餐,让自己更愉快的坚持下去。(这是E成功反驳后的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