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柔漪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兵家中有两位“孙子”。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十三篇”见于吴王阖闾。”
春秋时期,见吴王阖闾的“孙子”,名曰孙武。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孙武过世后百余年,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忌向齐威王引荐的另一位“孙子”,名曰孙膑。
从宋朝开始,《孙子兵法》的作者就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孙武所作,有学者则认为是孙膑所作。
识读孙武所作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一部由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撰写的兵书。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
《孙子兵法》被称为“百代谈兵之祖”,现在看到的《孙子兵法》的版本约六千字,分十三篇,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本框架,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先河。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作者,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谜呢?
因为东汉末期,《孙膑兵法》就已经失传了,可是人们又知道孙膑被庞涓挖了挖了髌骨之后,发奋著兵书。1972年山东临沂,发掘出来西汉的竹简,《孙膑兵法》才得以重新面世。
“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近矣。”
这段话是《孙膑兵法》里面的,就是庞涓被孙膑的谋略调动的团团转的故事,证明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有兵书,悬疑千年的一个谜案迎刃而解。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会作出最肯定的回答。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的复制品,写的是孙子兵法当中的第一句话:“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
讲的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决定着军队和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所以在战争决策这个问题上,不能不慎重的考察。
《孙子兵法》中重视战争,慎重对待战争,安国全军的核心思想。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百战百胜应该是很好,可是深入琢磨,打胜仗是好,但不是最好,最好的是没有经过大规模惨烈的战争,小战甚至不战就征服了敌人,在孙子看来这才是善中之善。
唐太宗曾经叹服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诸葛亮也评价,“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
古代众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这种战例,大体都是活用或者暗合了《孙子兵法》的思想。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要全面地考虑问题。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篇》,变化才是永恒的,也可以把它作为一本哲学书来看待。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生于军事世家,将军祖上本为田氏,后来因为立了战功,被齐国国君赐姓孙,名孙武,作“兵法十三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计篇》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兵法·军争篇》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兵法·作战篇》
连年累月的打仗,还能利国利民,天下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事。
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
相传春秋末年,因为帮助吴王阖闾赢得了柏举之战之后,孙武就归隐到吴国的一个小山村里,他带领村民修习武备,操练兵法,于乱世中护佑着一方的安宁。
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吴王阖闾亲率水陆精兵三万多人,对抗楚国二十万大军,此战是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一次著名战役。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