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小情人

今天是牡丹鹦鹉首次造访后的第4天。

这几天小精灵每天都有到访,具体多少次,根本无法知道,因为人家自有飞行设备,来去自如,用不着按门铃叫门。

初次接待

鹦鹉的首次造访的确给全家人带来了很大惊喜,在微信朋友圈也引起了阵阵热议,给平淡如常的生活激起了小小波澜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色彩,一整天大家说得最多的都是“鸟”的话语。

朋友们如是说:

“这小鹦鹉多可爱呀,看把言哥高兴的。”

“言哥留着吧,让小精灵多激发你些灵感出来。”

“......”

改为盛情款待

家里人这样说:

“这小鸟多好看呀,别让它走了,弄个笼子圈起来养着吧!”

“这种鸟会学人说话的,快教教它,‘你好!快说,你好!’”

“大家都先别去阳台,小心点,可不要把小鸟吓跑了!”

“......”

老岳母特别交代岳父大人,千万不能去阳台,把小鸟吓跑了跟你没完。

晚饭时分,全家人七嘴八舌回味着鹦鹉带来的喜悦,当说到明天会不会再来时,大家都沉静了下来,担心主人会加强防范,不再让鸟儿逃出来,但心里还是期望着明天它会再次出现,能再次看见它色彩斑斓的身躯,欣赏它华丽炫彩的舞姿。

本人心里也没抱多大希望,知道那是别人的宠物,微信里已经有人声明是越狱行为了,再次成功越狱的机会不大,人类两次越狱的机会都不多,它才仅仅会说几句人话,智商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信步漫游

哪知第二天早上7点多本人在阳台小息,正低头看手机,随着“啾啾”两声,它已降落在栏杆上,看着小精灵从天而降,当时心里有种似乎应该、但又似乎不应该的感觉,还有一种终于重逢的感觉,心里暖暖的,脱口而出:“早上好,恭喜发财!”转头跑进屋里,对着仍睡眼朦胧的夫人丢下四个音符:“它又来了!”立马折返阳台,指着盛着小米的木碗,示意它吃吧,尽管吃。

鸟儿没吃几口,就跳到栏杆上,随后展翅离去,一时间弄得我不知所措:“哦,它是告别的,谢谢我昨天的盛情款待,可能是主人昨天忘了喂它,饿了才越狱的,昨晚主人回来了,向它道歉了,已备好了充足的食物,以后不会再越狱了。”失落感顿时涌了上来,但愿它今后能吃饱喝足,不再饿肚子。

好吧,走就走吧,生活还得继续。

再次造访

“啾啾”声又在阳台响起,它又来了,哈哈,刚才它不是来告别的,那就不是越狱了,是惯犯了。那就是说明它记住这个阳台了,认得这个新朋友的家了,好哇!

隔着玻璃门看见它悠闲在栏杆上、花池上蹦蹦跳跳,吃几口小米后,用嘴叼啄矿泉水瓶,似乎在说:“俺渴了,想喝水。”于是赶紧小心翼翼跑过去把昨天的水倒掉,换上鲜水放在花池中,并把花铲置于旁边,方便鸟儿喝水时站踏。

下午外出踏青,6点多回来,鸟儿早已返家归巢。

接下来两天,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跑到阳台看看它在不在,看看昨晚留在碗里的记号有没有变化,结果是鹦鹉早已来过,这个小精灵每天还起的挺早。

亲密接触

记得第一天它来的时候,离阳台20米的树上传来很多其他鸟儿的叫声,由于猜不透鹦鹉来的目的,当时心里很是讨厌它们乱叫,免得把精灵招走,因为怀疑它们在说:“鹦鹉呀,你可要小心滴了,千万别被这家人捉去了,那样你就失去自由了,赶快跑吧!”

现在发现它们每天都在叫的,只是不在意罢了,因为之前跟自己毫无关系,现在已习惯并喜欢它们的叫声了,有时还试图循着声音去寻觅它们的藏身之处。

从第一天首次偶然相遇,带来意外惊喜,到后来的顺利交流,再到后来的频繁往来,小精灵似乎已经成为家庭一员,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每次不经意间瞄向阳台,寻觅它的五彩身影,或在木碗中啄食米粮,或在椅子上肆意撒野,或在栏杆上信步漫游,或在花池上隐头小息,或者啥也没看见,这一切慢慢成了习惯。心态也从最初兴高采烈的偶遇,手脚忙乱的招待,喜忧参半的期盼,抓心挠肺的等待,到久别重逢的喜悦,大大方方的召唤,自由自在的相见,有意无意的牵挂,小精灵已在心中慢慢霸占一块领地,中央处理系统也开辟了特别通道,来去自由,不论大小会议皆可缺席,但又必备席位,吃的喝的不可短供,否则......

小精灵俨然就像那种——时刻让你想念着、牵挂着,分开吧又舍不得,还得想方设法热情伺候着,可又难以亲近的尤物——小情人。

小情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灵小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