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一个作者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去书写

文/入户锁门

昨晚随便写了一则日记《闺女英语错词》,只有几十字,若干毫无关联的单词。很快一个友友留言:“这也行?这也行!”我体会有责我文章太水之意。

原来我要是写这样的没什么深刻含义,语言又不流畅的文字(都不算文章),自己内心也是不安的。但正好这两天读了《季羡林说写作》这本书,对待作者的写作态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窃以为这样的文字发出来完全可以,虽然气不壮,但也能理直的说:这也行!

过去说:文以载道,让文章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也就有了文章千古事的说法。现在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再去背着这样的负担,轻骑快马,只需树立正确的态度就可放下包袱去书写了。

那一个作者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去写作呢?

为了不让大家产生歧义,首先明确一下关于作者的定义,这里的作者并不等于作家,不专指那些作品被选进教材,或者见诸于报纸杂志,亦或是有书籍出版的人,我说的作者指的是所有用文字写作的人。

本书里面是季老对写作的一些看法,以及为一些书写过的序,再次印证了我原来谈过的写作三个境界。季先生的文章读来就如一个邻家长者在对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娓娓而谈,语言明白晓畅,平实自然。

读这些大家的文章语言上好像都有这个特点,比如叶圣陶、老舍等人,当然也有些例外,比如余秋雨、朱自清等文风完全不同,语言很是优美,但感觉不够自然。特别是这些大家们在晚年时所作的文章,更加通俗、朴实无华,完全没有了雕琢藻饰,如出水芙蓉,充满平实天然的美。

再来说说读完这本书我的两点主要收获,就是刚才所说的一个作者所应树立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我们所遵从的正确态度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如何对待自己,一是如何对待读者或是自己的作品。

对待自己应该真诚。

先生自己写的清华园记,就是直接发表的几十年前,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时的日记。发表的方法是直接采用影印的方法,季先生说自己写了一辈子文章,即使到了七十多岁写文章时依然会出现一些错别字,而日记直接影印发表,出现几个错别字也在所难免。这样的态度,表现了老先生为人的真诚坦率。

对待读者(作品)要严肃。

这一点主要是从季先生的学术文章和对学术文章的态度体会出来的。老先生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勤于动脑,他在谈搜集资料时说要有竭泽而渔的精神,尽量做到无遗漏。这是对于读者的负责,中国古圣先贤有些人主张不要著书立说,为的就是怕言不尽意而误导后人,当然这种做法,倒大可不必担心,但对于读者负责的态度倒是值得我们深思。

综上所述,我认为符合上述两点或其中一点的文章都是有价值的,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引人做恶的文字,发出来均无不可!特别是当下人人可自由发声的时代,作者们更加自由,像里我见过的比较夸张的一篇是1000“哈”都被推荐上了首页,我的错题本起码对于我来说是有价值的。

当然如何判断文章的价值,那是需要读者考虑的范畴,这里暂时不做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季羡林|一个作者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