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赣南(9)

江西省之外的人,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赣南抑或按照行政区划加以称呼的“赣州市”?没有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我本人而言,以我的阅历,理应了解更多,但事实并非如此。从以前的地区到现在的地级市(州)看,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中的任何一个恐怕要比赣州市更具有知名度,也更能够吸引人去投资或旅游,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鹰潭不用说了,即使吉安、宜春、新余也比它强,能够与之一比的或许只有抚州、上饶了。

01

2020年,赣州市人均GDP江西省倒数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倒数第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倒数第一,而这些是赣州市GDP增速排名江西省第一的情况下才出现的结果。此外,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整个江西省25个贫困县是重点老区县,大部分处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其中24个为国定贫困县、1个为省定贫困县。而2018年-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三年,如果没有这三年加大力度实施扶贫、减贫、脱贫计划,赣州市的相对落后面貌恐怕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如果把地图适当放大,我们就可以清晰看到赣南几乎处于大城市的包围圈之中:向北,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向西,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长沙;向南,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广州市;向东,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福州。就省内而言,重心显然在北部的南昌及其周边;就省外而言,东南的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城市与赣州市很近,高铁过去,也就两个多小时,吸引了赣州市的人口外移。

赣南临近东南亚海,但不靠海;属于长江经济带,但不靠近长江。由此可见,赣南处于比较明显的经济发展的洼地。

赣南周边区域发展迅猛,使其成为价值洼地

现在赣南的交通情况相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改善,从而使人财物出得去也进得来,也使赣南几乎在“尘封”八十多年后“重见天日”。

02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以前不怎么关注赣南。很年轻的时候只知道瑞金,但也仅仅是知道它是坐落在江西的红都,但具体方位不清楚。年长一点后,通过学习伟人关于调查研究的著作,知道了江西的兴国、寻乌以及福建的上杭。再看一些关于战史的书刊,对于都、宁都也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总书记2019年在于都县考察,对于都的认识迅速增加。我们这次进出江西,就是在于都,然后在此去会昌或者南昌。

夜幕下的长征源标志

说到会昌,在2020年之前,真是一无所知,这也说明了我的孤陋寡闻。这次踏上会昌的红土地,接触会昌上上下下的人,看会昌方方面面的风景,总算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某些方面也更深入了,比如关于伟人在苏区开展的著名调查且有文本留下的是七次,除了《才溪乡调查》(1933年11月),其他都是在江西。而在江西开展的六次调查里面,《寻乌调查》(1930年5月)、《兴国调查》(1930年10月)、《长冈乡调查》(1933年11月)比较知名,《东塘等处调查》(1930年11月)、《木口村调查》(1930年11月)也收录进了有关文集,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唯独发生在会昌县的,开展调查最早的《仁风山及其附近》(1930年4月17~20日)的调查报告鲜为人知

03

赣南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一方面是赣南人民对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继承与弘扬,特别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创一流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就是八十多年来乃至八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历史机遇。我认为,这种历史机遇主要是三个方面

同学围屋旁黄牛旁若无人

——在东南西北两小时经济圈的大环中,地处赣闽粤交汇点的赣南,在周边迅速发展后形成了价值洼地,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必然会使洼地也得到发展。

——近年来,国家队革命老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文件,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批老革命根据地,如赣南、晋察冀、湘鄂西、鄂豫皖、陕甘宁等,在各方面出台了促进发展的政策。

——2013年后,国家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尤其是2018-2020年是三年“脱贫攻坚战”,使得贫困县居多的赣南地区收益良多。

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叠加,就促成了赣州市GDP增长率在江西省持续名列第一。

04

放眼望去,赣南似乎什么都缺,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在我看来,赣南什么都不缺,只要政策工具运用得当,机制灵活,加上苦干巧干,就会形成“筑巢引凤”乃至“百鸟朝凤”的效应,就会导引各种人才、资金、技术等如同高山之泉水不断涌向相对洼地,如溪流之入江河。

赣南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看是异常丰富、精彩纷呈的文化资源。一是1500年来逐步累积并不断演化的客家文化资源;二是90多年前用六年多时间生成,遍地皆是的红色文化资源;三是多少年来自然造化且没有大规模破坏的原生态文化。

一群年轻人行走在密林中逼仄的山路上

——有人说,讲红色,即使同样在江西省,也比不了井冈山、南昌,更不用说省外了。因为伟人在领导秋收起义后带领队伍到这里创建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朱毛会师的地方,就是从这里才有了后来的以赣南闽西为核心的中央.苏区,而南昌是我党领导的三大起义中的第一个起义的所在地。但是,这两个地方虽然具有“首因效应”,却在百年历史中停留的时间不长,尤其是南昌,可谓匆匆一瞬间。而赣南不同,六年多时间就足以彪炳史册,其历史地位被低估,何况在这里还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中央领导集体首次离开上海,共和国的雏形第一次诞生在这里,第一个大胜仗发生在这里,第一个国家银行在这里,第一个海关在这里,第一个通讯社在这里,长征在这里出发......

——有人说,讲客家文化,虽然赣南是发祥地,但影响比不了广东、福建以及海外。众所周知,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的肇始有1500多年了,之后的5、6次比较大的战乱绵延了千百年,使得北方人口不断南渡或西下,往南走的取江西一线,可以到达福建、广东,往湖南走的,可以到达广西、贵州,其中相当一部分去了东南亚。比较而言,留在境内的往往是在赣南周边,赣南也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倘若了解客家文化的源流及其变迁,了解客家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那还得去更少受到外部其他文化样式影响,因而显得更纯粹、更天然的赣南。至于说影响,主要是通过客家人中的标志性人物实现的,的确是由赣南再向福建、广东乃至海外拓展的新一代客家人创造的。

——有人说,讲原生态,比不了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疆蒙的大漠、草原、戈壁,甚至不如湘西、鄂西。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就算现在开发了,比较而言,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正因为它们比较脆弱,在历史上才会地广人稀。赣南就不同了,首先,它是原生态;其次,它是别具特色的原生态;第三,它是可以融合其他许多元素的别具特色的原生态。

密林深处有人家

也许单一地说某一种文化形态,赣南这个地方所蕴藏的文化内核不一定是最突出的,但是,如果几种文化形态叠加起来,形成整合效应,且地域广阔,那就是独此一家了。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是最重要的,有人就有世界。这些年来,赣南的人口增加不多,比如会昌县苏区时期就有24万人,近90年过去了,现在的户籍人口也只有53万人,至于常住人口只有40万出头。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离开了这片故土,就很难使经济得到发展。人要留下,看发展机会与上升空间;人要进来,如果是投资看基础设施,看回报率,如果是旅游,就看文化得到吸引力,看进出的便捷性。

通过我的切身体会,进出赣南还算便捷,机场有2个,高铁、动车基本上做到四通八达。据介绍,与毗邻的广东、福建基本上可以两小时直达。也正是这样,某力空调、某米手机等名企纷纷进来建设特色小镇。这些品牌化的小镇落成,还有“赣商回赣”的投资拉动,毫无疑问会吸引许多外出的赣南人回归,在家门口就业。加上纷至沓来的各地游客,如果能够保证人口的净流出大幅度下降,使得人口实现动态平衡,那么,赣南这块红土地很可能就是一片热土。

再过几年,赣南或许在长期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希望,也相信赣南的明天会更好!

(《行走赣南》系列就写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捧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赣南(9))